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人类文明的每一次前行无不伴随着科学、理性光芒的照耀。女科技工作者作为科学领域的“半边天”,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对于日常生活中无法直接接触女科技工作者的公众来说,他们对这一群体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体的影响。女性科技人物报道具备科技人物新闻和典型女性人物新闻的双重特点,而《中国妇女报》作为中国女性社会活动的守望者,是我国女性科技人物新闻报道和形象塑造的主要参与者。本文梳理了中国女性科技人才队伍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妇女报》自创刊以来的200多篇女性科技人物报道进行历时性的综合与归纳。《中国妇女报》报道女性科技人物的体裁多样,包括消息、通讯、理论探讨、调查报告等形式。多数报道以报道个人成就为主要内容,并重视图片的搭配使用。但随着报纸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女性科技人物报道的数量呈下降趋势,版面分布由较多的“头版头条”分散到其他各版面,95世妇会期间的女性科技人物专栏也成了昙花一现。《中国妇女报》塑造的女性科技人物,从事生物、化学、医学研究和医生职业的最多,从事地理、数学等专业的相对较少,这些女科技工作者所处的年龄层次非常丰富,从刚出校门的毕业生到耄耋老人都有所涉及,但以中老年居多。同时,无论是哪个专业领域、年龄层,这些女科技工作者都具备爱国、勤奋、创新等优良品质。与现实中的这一群体相比,虽然存在少许偏差,但总体上来说,《中国妇女报》塑造的女性科技人物形象是能代表现实中的这一群体的。人物通讯是《中国妇女报》女性科技人物报道最常采用的方式。《中国妇女报》在对女性科技人物的长期报道中形成了自己的结构模式:以20世纪90年代末为分水岭,主流报道结构模式由人物传记式结构走向“一线串珠”式结构,此外,从创刊至今还同时并存随感记录式和人物访谈式这两种结构模式。《中国妇女报》女性科技人物报道具备鲜明的写作特色,如报道选题的时代感;无处不在的社会性别意识;对女科技工作者丰富外在形象的描写;对科学信息的巧妙处理以及对科学精神的大力弘扬等。这类报道为公众理解这一群体、公众理解科学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报道数量日趋减少;报道重心偏离科学;新一代女科技工作者形象尚未得到体现等。针对这些问题,本论文也给出了相关意见,如增强女科技工作者参与社会事业的报道;加强和社会调查组织的合作,鼓励更多女性进入科学领域;转变固有宣传模式,全方位展现女科技工作者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