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腐蚀防护技术逐渐趋向于功能复合化的方向发展,而微纳米材料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水滑石(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作为二维材料家族的一员,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特别是灵活的组成和固有的阴离子交换性能,使其在高氯的海洋环境下具有先天的防护优势,因此能够在众多的微纳米材料中脱颖而出。但是在腐蚀防护领域,人们对LDH的合成以及结构特征研究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出 处】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515259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679227);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卓越科学家项目(2017ASTCP-OS09); 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GHY115043);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腐蚀防护技术逐渐趋向于功能复合化的方向发展,而微纳米材料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水滑石(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LDH)作为二维材料家族的一员,集众多优点于一身,特别是灵活的组成和固有的阴离子交换性能,使其在高氯的海洋环境下具有先天的防护优势,因此能够在众多的微纳米材料中脱颖而出。但是在腐蚀防护领域,人们对LDH的合成以及结构特征研究甚少,特别是与无机或有机缓蚀剂的结合,传统的制备方法不仅耗时耗力,而且缓释剂的插层效率低下,极大的限制了其缓蚀性能。此外,LDH作为粘土类材料,其与有机涂层基体之间存在不相容性,导致在涂层中的分散性较差。因此,本论文围绕LDH的合成、缓蚀剂的负载以及其与有机涂层基体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三个方面,结合先进和全面的微观表征技术,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致力于构建一套集绿色、高效、功能化于一体的缓蚀-涂层防护体系。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在LDH的可控合成与生长机制方面,结合LDH的合成反应机理,探讨了反应气氛、生长温度、时间、p H以及层间阴离子对LDH的形貌、结构和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CO2对LDH的层间阴离子具有很大的影响,溶液和空气中的CO2都可以参与LDH的合成反应生成CO32-并插层到LDH层间,且其与LDH层板的结合优先级明显的高于NO3-。生长温度和时间主要影响LDH的晶粒尺寸,特别是增加温度(65℃~110℃)可以使LDH的尺寸成数倍增长,即从几百纳米增加到几微米。p H(OH-浓度)对LDH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适当的p H(10±0.5),可以获得典型的片状的LDH;而p H过低或过高时,产物主要为不规则的金属氧化物,并呈现出明显的聚集和堆叠。此外,对于小的无机阴离子缓蚀剂如NO2-和MoO42-,可以直接通过共沉淀法合成,并且获得的产物均为单相结构。(2)在提高缓蚀剂的负载率方面,利用LDH的记忆效应,创新性的通过剥离-重构法合成了高负载量有机缓蚀剂(5-甲基-2-巯基-1,3,4-噻二唑,MTT)的LDH。结果表明,重构后的产物不仅能够恢复LDH典型的层状结构,而且还可以获得纯净的MTT-插层的LDH。而传统的阴离子交换法并不能实现完全的交换取代,获得的LDH-MTT-为多相结构。此外,通过剥离-重构制备的LDH,其缓蚀剂的负载量相比于离子交换法提高了约3倍,并且其对Cl-还具有快速的响应释放性能。电化学结果表明,剥离-重构法获得的LDH-MTT-在3.5 wt.%Na Cl溶液中对碳钢具有优异的防腐蚀性能,最大缓蚀效率约为94%,相比于离子交换法制备的LDH-MTT-提高了30%以上。(3)在提高LDH与涂层基体的相互作用方面,提出了三种高效的分散策略:首先,创新性的引入石墨纤维(GF)来提高LDH与涂层基体的相互作用:通过一步水热法在氧化石墨纤维(OGF)表面原位生长LDH纳米片阵列,然后将其添加到有机涂层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中制备高分散性复合涂层。结果表明,LDH在涂层基体中存在明显的团聚现象,会引入较多的缺陷;而OGF/LDH在PVB基体中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呈单根交错分布。腐蚀实验表明LDH的加入虽然可以提高PVB涂层的屏障性能,但由于缺陷的存在,更易发生点蚀;相反,OGF/LDH的加入能够显著的提高PVB涂层的防腐蚀性能,在浸泡30天后,阻抗值变化较小,依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108~109Ωcm2)。其次,基于单层LDH纳米片制备了仿生多层杂化膜:首先通过自下而上法直接合成了大量、均匀的单层LDH纳米片(LDH-NS),然后通过一步共组装法制备了类珍珠层的多层杂化膜。结果表明,LDH-NS具有超薄的结构(0.71 nm)和高表面活性,与PVB分子之间存在良好的界面相互作用(氢键),并且能够在流动和重力引导的取向下,在涂层中沿基体表面有序的排列和堆叠。腐蚀实验表明,多层的PVB/LDH-NS复合膜能够有效的抑制腐蚀介质的扩散,提高膜层的耐蚀性。最后,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制备了集优异的屏障和自修复性能于一体的LDH基功能化仿生复合涂层:首先通过共沉淀法直接合成了插层无机缓蚀剂(钼酸根)的LDH,并成功的对其进行了表面硅烷化改性,然后结合LB和旋转涂膜法制备了类珍珠层结构的PVB/LDH复合涂层。结果表明,该复合涂层(含有3.4wt.%的LDH纳米片)具有十分优异的屏障性能,在浸泡50天后,其阻抗值仍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1010~1011Ωcm2),相比于纯PVB涂层提高了5个数量级。此外,当腐蚀介质(Cl-)渗透进涂层到达碳钢表面时,涂层中的LDH能够响应的释放缓蚀剂MoO42-,并参与到碳钢的腐蚀反应中,生成致密的钝化层(Fe2(MoO4)3和Fe MoO4)覆盖在暴露的碳钢表面,进而有效的抑制腐蚀介质的进一步侵蚀,即表现出较好的自修复性能。
其他文献
马努斯海盆位于太平洋俾斯麦海的东北部,是西太平洋正在活动的典型弧后盆地之一。马努斯海盆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历史,前后遭受太平洋板块与所罗门板块的双重俯冲。本文对马努斯海盆东部裂谷(East Rift,ER)产出的中-酸性火山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在岩相学观察基础上,进行了矿物主量元素电子探针测试以及全岩主-微量元素、Sr-Nd-Pb-Hf同位素测试。本研究有利于深入认识弧后盆地下伏地幔熔融和岩浆演化
海洋涡旋对全球大洋内部温盐能量的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是连接大尺度环流和小尺度湍流的重要纽带。本文首先利用卫星高度计Chelton涡旋数据集和浮标漂流轨迹Argos探测的涡旋轨迹,对于全球1993年至2015年的海洋涡旋进行了特征信息(半径、生命周期等)的分析对比,比对结果表明,高度计涡旋数据集提供的欧拉涡旋和浮标漂流轨迹Argos探测的拉格朗日涡旋的配对成功率在全球范围内空间分布上波动较为
大洋深层环流,特别是经向翻转环流,在全球气候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在全球经向和垂向热量再分配上起到重要作用。相比于观测资料丰富的上层环流,深层环流因观测手段的限制,我们对其认知仍十分有限。近些年,中国科学院成功构建了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以潜标阵列为主对全水层水文动力过程开展了长期连续观测,为该海域深层环流的研究打开了一个突破口。本论文主要利用潜标观测数据,并结合航次大面观测数据、卫星观测数据、高
热带西太平洋是全球暖水水体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对局地以及全球的气候系统都拥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西太平洋中除了上表层流系外,次表层和中层流也是整个环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包括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以及太平洋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等在内的大尺度现象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且次表层和中层流能
深海热液系统每年向海水释放大量的气体组分,不仅为热液生态系统提供了能量来源,同时也会显著改变周围海水的化学组成和特征。由于热液流体严苛的温度、压力条件,使得难以直接获取高温喷口流体中气体组分的含量。而通过保压流体取样技术先采样后实验室分析的测量方式,不仅探测效率低下,也无法避免采样和样品处理过程中气体组分的损失,造成极大的测量误差。激光拉曼光谱测量技术因其非侵入、非破坏、无需样品前处理、快速检测等
甲藻是引起有害藻华的主要种类(75%以上藻华事件由甲藻引起),但长期以来对甲藻营养生态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常见的无机营养盐如氮和磷等,很少关注微量营养元素如维生素。但是实际上90%以上的甲藻都是维生素B12的营养依赖型(auxotrophs)。故探索甲藻对维生素B12依赖性营养的遗传学基础对甲藻生物学及其有害藻华生态学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证明某些藻类对维生素B12的依赖性营养主要取决于二种甲硫氨酸
近几十年热带气旋是对海南岛影响最大的气象灾害,随着海南深水网箱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热带气旋引起的台风浪精细化预报和台风浪风险评估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特定网箱养殖范围内的台风浪特征、建立了海南岛近岸台风浪精细化预报系统和研究了不同海域台风浪风险对比与评估方法。在本论文中,应用考虑了潮汐和风暴潮效应的风浪流耦合模型ADCIRC+SWAN(Advanced circulat
黄海是典型的半封闭性浅海,在该海区春季出现中层冷水、青岛外海冷水团,夏季出现黄海冷水团等特殊的海洋水文现象。绿潮暴发与中华哲水蚤度夏是这两个季节在黄海特殊理化条件下的生态响应过程,因此开展对该海区的春季转换过程以及黄海冷水团演变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自2007年起,黄海每年爆发浒苔绿潮生态灾害,对近海生态系统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多年的观测对营养盐有较深入的认识,而对于上升流对其影响的报道较少
每年北半球的夏季,我国东部和南部海域频遭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侵扰。其中,达到台风强度的热带气旋在我国东南沿海引发了破坏性的风暴潮和海岸淹没,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人员伤亡。此外,规模不断扩大的围垦工程改变了我国沿海地区的海陆分布状况,影响了近岸区域的水动力过程,从而海洋动力灾害一旦发生,后果会十分严重。因此,科学的研究台风风暴潮危险性和海岸淹没危险性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为我国沿海地区的风
与以往不同,南极海冰自2014年以来波动增大,多次降至历史低点。海冰的快速变化,可引起气-海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异常,进而造成云、大气及海洋环境的异常。而云辐射对地表的能量收支起重要作用,将加深或减弱大气与海洋环境异常。在极地环境剧烈变化的背景下,极地海冰和气候预报成为了当今环境保护、社会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因人们对云在极地大气系统中的角色及过程认识不清,导致模型的模拟结果与观测值间存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