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系攻击行为(relational aggression)是一种间接攻击行为,它的特点是通过有目的的操作和损害他人的人际关系而达到伤害他人的目的。如:有意忽略他人;散布喜欢的同伴的谣言;要求朋友们不理睬某个同学。这种攻击性行为的目的在于使攻击者的隐蔽性最大化,而又使可能因此而遭受的报复最小化。关系攻击行为概念起源于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随着对攻击行为的研究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关系攻击行为的危害作用,尤其是对个体的伤害有时可达非常严重的程度。因此近来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开始探讨关系攻击行为产生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多数研究者认为,关系攻击行为在各个年龄阶段普遍存在,且它对个体的伤害与身体攻击相比具有同样的效应。也有研究表明具有关系攻击行为的个体存在更普遍的社会适应不良问题。本研究对高中生的关系攻击行为进行调查研究,以便发现高中生存在的问题,更好地理解高中生人际交往方面的特点,有效解决高中生同伴纷争,有针对地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方法探索高中生关系攻击行为的特点及关于关系攻击行为的规范信念、移情、观点采择、性度及社交焦虑对于关系攻击行为的影响。研究被试为两所职业高中和一所重点高中的学生,共540人。其中职业学校324名,男生170名,女生154名。重点高中共216名,男生75名,女生141名。 本研究得到如下结果: (1) 不同类别学校的高中生关系攻击行为有十分显著的差异,重点高中学生关系攻击行为高于职业高中学生,而且这种影响与年龄有关,先随年龄的增大而减少,而后又有所增大。 (2) 关于关系攻击行为的信念可预测关系攻击行为的发生率,如果个体认为采取关系攻击行为是合理的就会更多地发生关系攻击行为。 (3) 社交焦虑能显著影响高中生关系攻击行为的信念及关系攻击行为的发生率,当个体有较高的社交焦虑时,会持有更多的关于关系攻击行为是合理的信念,而且在面对冲突时会产生更多的关系攻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