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盆地,位于亚欧大陆中部,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水资源匮乏,限制了农业规模化发展,是该地区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作为灌溉农业为主的耕作区,塔里木盆地果棉间作模式十分普遍,是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种植模式,且有效提高了农业水分利用效率,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红枣作为环塔里木盆地种植面积最大的果品作物,棉花是新疆传统优势作物,枣园中间作棉花是目前该地区最常见的果棉间作种植模式,对枣棉间作的研究近几年也屡见报端。本研究立足于不影响枣树生长的情况下,提高间作的水分利用效率,摸索间作棉花高产模式,为枣园间作棉花优化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枣棉间作条件下棉田理化性状动态变化。间作条件下,棉花苗期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逐渐升高。蕾期土壤含水量最高的是W3,为19.00%,其次是W2,为18.41%,土壤含水量最低的是CK,仅14.36%,比W3低4.65个百分点,蕾期棉花上层土壤含水量高于下层。花铃期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规律性的“高-低-高”的“V”字形变化趋势,即表层土壤含水量高,4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低,80-100cm土壤含水量高。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土壤容重均表现为“低-高-低”的倒“V”字形变化规律。即苗期土壤容重较低,蕾期土壤容重最高,到了生育后期,土壤容重又降低。与单作相比,间作土壤中碱解氮降低17.25%,速效磷降低27.43%,速效钾提高66.9%。间作土壤中,0-100cm土层碱解氮含量最高的是W2,为24.99mg/kg,其次为W4,为22.95mg/kg,最低的是W3,为21.00mg/kg;0-40cm上层土壤速效磷含量最高的是W2,为104.97mg/kg。2、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间作系统对棉花生长发育影响显著。间作棉花生长发育明显低于单作,间作棉花株高低1.5cm,叶片数少2.14片,果枝数少1.7台,新开花数少0.89朵,蕾数少5个,铃数4.3个。3、枣棉间作条件下棉花光合特性日变化。枣棉间作条件下棉花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出现规律性的变化。间作棉花在苗期净光合速率表现为“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2:00和16:00,峰值分别为23.97molCO2/m2· s和24.46molCO2/m2·s,且第二峰值比第一峰值高0.5mol CO22/m·s。而在蕾期、花铃期、吐絮期均表现“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4:00,峰值分别为25.94、20.55、24.3molCO2/m2·s。枣棉间作条件下棉花蒸腾速率苗期、蕾期、花铃期、吐絮期均表现“单峰”曲线,除花铃期的峰值出现在14:00,为9.4g/m2·h,其它生育期峰值均出现在16:00,分别为17.29、14.08、10.54g/m2·h。枣棉间作条件下苗期光合有效辐射日变化表现出“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2:00和16:00,分别为1562.43μmol/m2·s和1546.33μmol/m2·s,第二峰值比第一个峰值低16.1μmol/m2·s。蕾期、花铃期、吐絮期棉花光合有效辐射均表现为“单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4:00,峰值分别为1663.8、1692.03、1521.87μmol/m2·s。从不同水分处理看,光合有效辐射最高的是W2,其次W4,最低的是W1,比W2低68.68μmol/m2·s。4、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棉花产量的影响。不同灌水量处理影响间作棉花产量。W2棉花产量最高,为3828.3kg/hm2,其次为W4,为3423.3kg/hm2,W3为3312.5kg/hm2,产量最低的是W1,为3301.2kg/hm2。5、枣棉间作条件下棉花水分利用效率研究。枣棉间作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处理棉花水分利用效率不同,W1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9.66kg/hm2·mm,其次为W2,为8.90kg/hm2·mm,W3为5.47kg/hm2·mm,水分利用效率最低的是W4,只有3.98kg/hm2·mm。6、塔里木盆地枣棉间作条件下,较好的间作模式为距离红枣1m处种植棉花,适宜棉花生长的滴灌水量为4500m3/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