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隙岩体热流模型研究

来源 :河海大学 |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skynan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裂隙岩体的渗流状态对工程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在阅读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裂隙岩体中相互影响的渗流场和温度场的分布特征,建立了能真实反映裂隙岩体温度和渗流分布的裂隙岩体热流模型。基于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了平板裂隙渗流和圆柱形通道渗漏两种情况下整个裂隙岩体的温度分布特征,讨论了流量、流体与岩体温差等因素对裂隙岩体温度场分布的影响,根据现场温度场分布,推导出裂隙内的渗流量、等效水力隙宽等渗流场参数,如此实现:采集大量现场温度数据→总结温度分布特征→反演现场裂隙水流通量、等效水力隙宽等水文地质参数,从而实现利用温度场探漏的目的。最后,结合具体工程实例,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本文主要工作如下: (1)分析了裂隙岩体的温度场、渗流场分布特征以及相互影响。大裂隙或断裂在渗流区域中起主要导水作用,直接影响温度场的分布,而低温水流的加入使整个地区形成以裂隙为最低温度面,形状近似平行于裂隙分布的温度场。 (2)建立了平板裂隙热流模型。针对裂隙岩体中裂隙对渗流的主控作用,借鉴了单裂隙平行板模型,考虑了对流换热,根据动量守恒、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定律建立了平板裂隙热流模型,并分别进行了稳态和瞬态下的一维和二维建模与求解。 (3)建立了圆柱形渗漏通道热流模型。根据裂隙岩体地区现场实测的渗漏通道有许多为圆柱形这一情况,类比平行板热流模型,建立了圆柱形渗漏通道热流模型,借助数学物理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到稳态、瞬态热流模型下的一维和二维解析解。 (4)结合工程实践,应用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对工程中的渗流场分布以及相应的水文地质参数进行计算分析,并与通过现场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其他文献
锚杆是将拉力传递到稳定的岩层或土体的锚固体系,这种体系在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工程应用与前景,但是目前其理论研究滞后于工程应用,满足不了工程需求,其锚固机理以及锚固段应力分
为了解决框架结构中普通钢支撑受压发生屈曲的问题,相关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提出了一种不会屈曲的支撑构件,称为抑制屈曲支撑。但是,由于其自重较大、加工制作不方便等缺点,限制了
钢筋混凝土结构已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设计或施工不当、使用功能改变等原因,使得结构可靠性得不到保障,这就需对其进行加固。加固的目的就是提高结构的承载力、刚度、延性,满足可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是水工结构中的重要坝型之一,也是被世界公认的一种比较经济适用的坝型,因其具有的众多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特别在近30年来发展较快、应用较广,并逐渐成为有较强
瑞雷波是一种由横波和纵波干涉产生的次生波。高频瑞雷波波长短,只能穿透地表附近很浅的地层;低频瑞雷波波长很长,能穿透较厚的地层。如果能得到从低频到高频的瑞雷波传播速度,再
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和对单体建筑使用功能要求的提高,许多工程在单体建筑间采用连接体相连接,形成连体结构。连接体结构往往被设计成空中连廊。往往由于跨度较
学位
自上部结构-基础-地基共同作用理论发展以来,己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利用共同作用分析理论可以提高和改善基础设计的水平和质量,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首先,有效地利用上部结构
本文对现有微细结构测试系统和微细结构分析软件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全自动三维跟踪光学测试系统的研制和调试工作。运用改进后的微细结构测试系统进
钢结构的应用和研究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技术上日趋成熟。但钢结构住宅的大量推广应用在我国还刚刚起步。从技术角度讲,如何使钢结构适应住宅建筑的特点,满足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