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转变,特别是人口老龄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一系列问题的增多,冠心病在临床上呈现出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发病人数逐年增多、病变血管愈加复杂等特点,同时,冠脉造影发现的冠脉病变中多支病变比例也日渐增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冠脉多支病变是引起冠心病患者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冠心病的治疗方法日益丰富,特别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应用,使得冠心病患者、尤其多支、复杂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大为改观,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PCI术处理多支病变患者的方式是仅处理与本次发作关系最密切的血管病变(即所谓的“罪犯血管”),还是一次性或序贯式分次处理所有病变血管,一直存在较大争议。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CC)、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虽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支病变处理策略提出了临床指导意见,但对非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冠脉三支病变如何处理,还没有一致意见。有人认为仅处理“罪犯”血管即可,但也有认为这样做并不够,必须把有意义的狭窄性病变全部处理掉(完全血管化),患者才会真正获益。本研究针对两种不同治疗方法患者的预后观察,为探讨冠脉三支病变患者制定合理介入治疗策略提供依据。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冠脉三支病变患者PCI单纯处理“罪犯”血管和完全血管化(一次或分次)1年内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为探讨冠脉多支病变患者PCI处理最佳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入选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心血管内科因冠心病住院,经冠脉造影证实为冠脉三支病变的患者580例,男性386例,女性194例;年龄45-86岁。除外左主干(LM)病变及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根据术中所采取的治疗策略,将患者分为单纯“罪犯”血管处理组(A组)和完全血管化(一次或在1-3个月内分次完成)治疗组(B组),A组332例,B组248例。术后给予患者常规抗血小板、调脂、扩冠治疗,观察术后1年内心绞痛、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再次血运重建、出血、心力衰竭、死亡(心源性、非心源性)等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单纯罪犯血管处理组(A组)患者术后1年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发生人数分别为110例、6例、6例,分别占A组总人数的33.1%、1.8%、1.8%;完全血管化治疗组(B组)患者术后1年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的发生人数分别为48例、11例、5例,分别占B组总人数的19.4%、4.4%、2.0%。A组和B组患者术后1年内再次血运重建的人数分别为10例和17例,分别占总人数的3.0%、6.9%。A组患者术后1年内发生出血和支架内血栓的人数分别为39例和3例,分别占A组总人数的11.7%和0.9%。B组患者术后1年内发生出血和支架内血栓的人数分别为53例和9例,分别占B组总人数的21.4%和3.6%。在随访的1年时间内,A组中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1例,没有发生非心源性死亡;B组中患者发生心源性死亡3例,非心源性死亡1例。经统计学分析后,心绞痛、支架内血栓、再次血运重建、出血的P值分别为<0.001、0.047、0.030、0.002,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而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死亡的P值分别为0.063、0.855、0.216,均大于0.05,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术后心绞痛发生率A组高于B组;术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死亡发生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但术后支架内血栓、再次血运重建、出血发生率A组低于B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