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性气候变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已成为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罗马俱乐部成员米都斯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提出“零增长”解决方案,这不能为发展中国家所接受;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代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起草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但现实中却没有哪个技术能实现两全,在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如何实现发展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Frosch和Gallopoulos提出的产业生态系统概念和建立的产业生态学,为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然而,国内产业生态学的研究者过分强调产业生态中“生态”二字,提倡中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再无视环境的日益恶化,必须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这显然不符合中国国情,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尚未达到可以大范围牺牲经济利益去治理环境的水平,发展乃是中国的第一要务。产业园区建设是培育区域经济增长点,实现集聚经济的重要举措。然而,我国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大多为政府主导型,实现了企业集中,但很少实现集聚效应,更少形成产业生态提高生态效益。因此,从产业生态系统的视角研究产业园区建设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学、区域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产业生态系统的视角研究产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全文共7章。第一章为绪论;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对本文研究相关的产业集聚的外部性理论、网络经济理论、产业共生理论、产业生态系统理论等进行了梳理;第三章对产业园区进行了产业生态系统重构,构建了产业园区产业生态系统优化模式;第四章构建了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产业园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了实证评价;第五章在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香河产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和产业生态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设构想;第六章在分析产业园区建设政府主导型模式优势和缺陷的基础上,构建了产业园区建设政企合作模式,并对香河产业园区建设的政企合作模式的经验进行了总结;第七章是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本文在以下三方面取得创新性进展。(1)构建了基于产业生态系统的产业园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经济绩效、资源消耗、环境输入、产业生态(产业关联、产业共生)四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构成。这一评价体系体现了实现产业园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的产业生态系统建设目标,也体现了通过产业关联、产业共生实现产业园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的产业生态系统优化路径。这一评价体系对于产业区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构建了产业园区的产业生态系统优化模式。产业园区重构为产业生态系统,其目标是要实现产业园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在产业园区范围内,通过优化企业间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得产业园区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不增加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在不降低环境效益的前提下提高经济效益。产业生态系统优化的质量是产业园区的经济增长、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产业园区生态系统优化的动力因素有:生态创新、资源环境约束、区域产业竞争力等。(3)构建了产业园区产业生态系统建设的政企合作模式。我国的产业园区建设基本上是政府主导型的。政府主导模式有其优势但也存在缺陷,政企合作模式强调“市场导向,企业主体,政府引导互利共赢”的原则,既发挥了政府的导向作用,又克服了政府主导型模式的缺陷,有利于实现政府与企业的共赢、产业园区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