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景观作为一种地理现象,在人们的地理认知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人地关系构成中的重要方面和层次,在人们地理情感的形成、发展与表达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信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一直不曾中辍,在人们的世界认知中,具有某种程度上形而上的价值与意义。信仰景观,从信仰的角度探视景观形成的过程,景观带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意义等,就具有特别的意义。尧山圣母,根据现存文献资料,至少在唐贞元时期已经开始出现,可以说具有地域社会信仰的典型特征。这一信仰地处关中东部的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基本地理环境相对稳定,所有这一切就为我们从信仰的角度探讨区域人地关系提供了很好的区域空间与文化实例。本研究从梳理与信仰景观发展变迁相关的基本要素入手,在此基础上,首先探讨了尧山圣母信仰景观形成中的人文社会因素。通过对这一过程与相关因素的梳理,展示了从自然景观向信仰景观过渡中的主要因素——人,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此后两章,主要讨论信仰景观形成以后,其基本组织的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这一组织与地域社会空间的多样性联系的丰富面相。可以发现,就这一地域空间而言,人与自然之间的文化关系,主要受到了尧山圣母信仰与国家权力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不论是作为地方社会的非正式权力体系的尧山圣母信仰组织,还是代表国家权力的地方政府,在涉及到有关区域人地关系问题,特别是求雨问题之时,都试图通过这一非正式的组织达到其目的。在前面的基础上,后面三章主要以原有信仰组织所覆盖的空间为基本范围。分别通过生产与信仰之间的关系、村庄尺度上所呈现出的信仰在地域社会的影响、人们的地理认知与地理认同的形成三个方面,讨论信仰景观与地理认同之间的关系。第五章,通过人们对地域水环境的历史记忆、尧山的区域影响、信仰的区域整合与区域非正式权力中心的构建、祭祀时间与区域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讨论,分析区域人文地理结构的内在复杂性与丰富性。第六章,主要通过个案的形式,以X社为中心,分析了尧山圣母信仰对区域聚落体系、村庄内部结构以至对家庭的影响。通过这些讨论,试图从更为细致的层面,讨论尧山圣母信仰区人地关系的实际存在状态与叠加状况。第七章,主要讨论作为地理景观的尧山及尧山圣母信仰在人们的地理位置表达、地理记忆与地理归属及其在近代的变迁状况。通过这一分析可以发现,作为区域地理文化景观的代表,尧山及尧山圣母信仰所形成的区域景观,不仅是人地关系历史发展的产物,而且成为新的区域人地关系形成的基础。可以发现,从天然的森林、泉水到区域的高山,当与文化之间形成互动,并形成相应的地理景观之时,其不仅是一种复杂而多样的人地关系之体现,这样的景观,也通过多样的形式与途径,在新的历史时期作为基础性的角色,成为影响区域新的人地关系形成的历史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