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表现突出的种质资源是小麦育种的关键。单纯对地方品种进行提纯复壮、引进品种和简单杂交很难再获得突破性种质。通过人工诱变分离具有利用价值的变异材料成为小麦新种质选育的有效途径。EMS诱变既是对种质资源的创新,又是挖掘新基因的强有力工具,加速育种进程的同时也推动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近年来,EMS诱变效果的影响因素、后代的筛选与鉴定及其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因此,EMS诱变对于小麦种质资源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对小麦品系西昌76-9 EMS诱变M3代材料在不同时期进行主要农艺性状如叶型、株型、穗型、粒型和株高等的调查分析,并对诱变材料进行SSR分子标记及麦谷蛋白亚基的组成分析。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有4份发生叶型变异,变异频率为0.21%。2.有84份发生株型变异。第一种为株高变异共38份,变异频率为2.03%;第二种为茎秆直径变异共18份,变异频率0.96%;第三种为分蘖变异共20份,变异频率为1.06%;第四种为丛生变异共发现8份,变异频率为0.43%。3.有94份发生穗型变异。第一种为穗型变异分为分支形穗、密小穗和短穗,突变频率为1.18%;第二种为芒型变异共发现45份,变异频率为2.41%;第三种为籽粒变异共获得27份,变异频率约为1.44%。4.部分诱变材料与亲本相比,发生了D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的变异,从而为突变体的真实性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通过分子标记检测部分位点发生变异,不同引物扩增出多态性片段,反映出不同性状变异株在分子水平上的差异。通过高分子量麦谷蛋白SDS-PAGE检测,亚基间的差异间接反映出分子水平上的变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