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坐骨神经钳夹损伤模型,采用不同频率(2Hz、100Hz)电针针刺“环跳”穴,进而比较分析2种电针频率在坐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差异。从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神经HE染色证实针刺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有效性;从抑制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信号通路传导角度出发,以炎性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为指标,评价针刺对炎症反应和神经损伤的抑制作用。综合以上指标,分析不同频率电针对坐骨神经损伤后炎症抑制、神经修复的影响及机理。材料与方法:选用SPF级SD大鼠48只,雌雄各半,体重300±50g,7~9周龄,雌雄各半,大鼠购入后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动物实验中心饲养。饲养1周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8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2Hz组、100Hz组,每组各12只。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正常喂养,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模型组:动物造模成功后,保持其他条件不变,正常喂养;2Hz组:造模第8天开始电针干预,针刺“环跳”穴得气后,大鼠出现瞬间肌肉震颤、足趾抖动,连接电针仪,选用连续波,频率2Hz,电流为1m A,作用强度以针刺部位局部轻微抽动为准,治疗时间15min,1次/d,连续治疗14d;100Hz组除电针频率选择100Hz外,一切皆同2Hz组。在造模第8天(针刺治疗前)和末次治疗结束(造模第22天)后,分别对模型组、2Hz组和100Hz组大鼠行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 Index,SFI)检测,评价各组大鼠在治疗前后的神经肌肉及运动功能恢复情况。末次治疗结束(造模第22天)后进行取材,采用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包括损伤段在内的上下各2mm的坐骨神经组织及L4-5节段脊髓,分别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受损神经中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的含量;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脊髓内NF-κB蛋白的表达水平。最后,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各组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结果显示:造模第8天(针刺治疗前),模型组、2Hz组、100Hz组SFI数值均显著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第22天,经14次针刺治疗,2电针组指数虽未回复至正常水平,但相比模型组SFI数值显著回升(P<0.01),且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电针治疗可以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2Hz组优于100Hz组。2.各组大鼠坐骨神经HE染色结果显示:空白组轴突、雪旺细胞排列整齐,神经纤维连续;模型组神经纤维排列紊乱,雪旺细胞增多、肿胀,轴突、髓鞘崩解;2Hz组较模型组雪旺细胞减少,神经纤维逐渐连续,轴突生长良好;电针100Hz组神经纤维紊乱程度较模型组减轻,雪旺细胞减少,神经纤维数量增多。从病理图片观察,2Hz组坐骨神经修复程度优于100Hz组。3.各组大鼠受损神经中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的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受损神经中TNF-α、IL-1β、IL-6的阳性表达为棕褐色,主要出现在胞浆内,无着色为阴性表达。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中TNF-α、IL-1β、IL-6阳性表达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2电针组中TNF-α、IL-1β、IL-6的阳性表达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Hz组比较,100Hz组TNF-α、IL-1β、IL-6阳性表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大鼠脊髓内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其余3组大鼠脊髓内NF-κB蛋白的表达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2Hz组、100Hz组大鼠脊髓内NF-κB蛋白的表达明显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Hz组比较,100Hz组大鼠脊髓内NF-κB蛋白的表达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针刺治疗可以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受损神经的修复,促进坐骨神经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2Hz优于100Hz;2.电针针刺治疗可以有效抑制炎症反应,促进受损神经的修复,2Hz优于100Hz;3.电针针刺治疗可有效抑制NF-κB信号通路表达,减少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的分泌,利于神经再生和修复,2Hz优于100Hz;4.有效抑制NF-κB信号通路表达,减少炎性因子TNF-α、IL-1β、IL-6的分泌,有效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针刺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