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日本血吸虫感染可以引起肝脾以及神经系统的疾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然而,高敏感度和特异度的诊断方法的缺乏已经成为阻碍消灭日本血吸虫目标的显著原因之一。本研究目的是探究在日本血吸虫低流行率低感染强度地区的高准确性的诊断方法。方法:选取了长期生活在湖北日本血吸虫疫区的837名成人居民为研究对象,并按照收取标本时间段将他们分成试验组(TS》和验证组(VS)。其中,包括479名血吸虫感染者和358名暴露但未感染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日本血吸虫成虫可溶性抗原(SWAP)的特异性抗体(IgG、IgG4和IgE)水平,并评估这些抗体与血吸虫感染之间的关系。利用试验组得到的数据建立三个用于诊断血吸虫感染的模型,并在验证组验证诊断模型的准确性。最后,在巴西曼氏血吸虫疫区人群中重复验证上诉结果。结果:在湖北人群的两组中,血吸虫感染者相较于未感染者有较高的SWAP特异性IgG、IgG4和IgE抗体水平,以及较低的IgE/IgG4比值。此外,血吸虫感染者和未感染者都有较高的IgG抗体阳性率。在中国人群中,诊断模型EGR评分在三个模型中表现最好(在TS组,曲线下面积0.905,敏感度82.7%,特异度84.0%;在VS组,曲线下面积0.933,敏感度87.7%,特异度89.1%)。然而,在巴西人群中,预测模型IgG4评分表现最好(曲线下面积0 788,敏感度73.2%,特异度73.3%)。结论:SWAP特异性IgG抗体可以作为鉴别暴露于日本血吸虫疫区但未感染者的生物标记物,而SWAP特异性IgE/IgG4比值则可以作为日本血吸虫低流行率低感染强度地区的特异性诊断生物标记物。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探究ST2基因的多态性与日本血吸虫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找到日本血吸虫感染相关的靶点,从理论上为血吸虫的防治工作提供支持。方法:我们共选取了两个日本血吸虫疫区的研究人群,荆州人群:共947人,其中晚期血吸虫感染者339人,慢性血吸虫感染者307人,长期生活在湖北荆州日本血吸虫疫区但未感染的对照者301人;公安人群:共1166人,其中晚期血吸虫感染者300人,慢性血吸虫感染者574人,慢性血吸虫感染者中又分为粪便检查虫卵阴性者299人,粪便检查虫卵阳性者275人,长期生活在湖北荆州日本血吸虫疫区但未感染的对照者292人。利用ST2蛋白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的sST2蛋白水平,并利用Taqman荧光探针法检测ST2基因的多态性。通过相应的统计学方法分析和评价ST2基因多态性与日本血吸虫感染、血清sST2蛋白、血清血吸虫成虫可溶性蛋白抗原(SWAP)特异性抗体和血吸虫肝纤维化等之间的关联性。结果:我们发现ST2基因的多态性位点RS12712135、RS6543119、RS2110660、RS7568913、RS10179654、RS10178436在晚期日本血吸虫感染人群与慢性日本血吸虫感染粪便虫卵阳性人群(p<0.05),慢性日本血吸虫感染粪便虫卵阴性人群与慢性日本血吸虫感染粪便虫卵阳性人群(p<0.05),以及慢性日本血吸虫感染粪便虫卵阳性人群与未感染的对照人群间存在显著性的差异(p<0.05)。同时,上述这些ST2基因的多态性位点也与血清中的sST2蛋白水平显著相关(p<0.01)。没有发现本研究中的ST2基因的多态性位点与血清SWAP特异性抗体间存在显著性的联系(p>0.05),但是发现RS6543119的次等位基因T有使血吸虫肝病向晚期发展的趋势(OR 1.17,95%可信区间1.00-1.36,p=0.048)。此外,我们还发现血清sST2蛋白水平与血清SWAP特异性IgE抗体间存在显著性联系(effect size-0.084,p=0.002)。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首次报道了 ST2基因的多态性位点与日本血吸虫感染阶段以及血吸虫肝病显著相关,同时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 4个与血清sST2蛋白水平相关的新的ST2基因的多态性位点。还首次报道了血清sST2蛋白与SWAP特异性IgE抗体存在显著性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