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作为民俗的一面镜子,丰富多彩的民俗元素给电影提供了更为真实、自然的社会质感,电影则承担起为民俗做影像记载的功能,使这些以口口相传为主要流传方式的非物质文化以另一种形式得以保存和传播。纵观中国电影史,可以发现民俗元素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表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吸收引进为主,四五十年代主要为传承记载,六七十年代呈现出封闭的意识形态,八九十年代的新民俗电影与国际接轨,新生代导演则以转型社会中的民俗元素为主题开创了独立电影时期,中国电影正快速加入已经不可逆转的世界大格局中。世界各地的民俗大都是在不同的地理、历史环境中逐步积累生成的,典型性、直观性、独特性和唯一性是民俗的主要特征,它们都鲜明的彰显出国家或民族之间的差异。中国电影既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与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与时俱进,也要顺应世界跨文化交流的大趋势,将体现中华文明的民俗文化通过有效的传播媒体,成为向世界介绍和反映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效窗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出现的问题是社会文化交流的普及化和消费文化的同质化,民俗元素呈现出多种形态共存和多元发展的明显趋势。民俗元素具有表达民族文化本质的独特作用和意义,不仅要赢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中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正确理解和认同。本文选取民俗元素在影片视听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大的部分作品,以影片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归纳、整合影片中的民俗元素,结合民俗学领域对“民俗”的定义,依据民俗元素在电影中的表现方式,将民俗元素在中国电影历史中的发展趋向做简要梳理。根据电影的特性,从画面和声音两部分着手,重点分析民俗元素在影片里承担的功能和所发挥的作用,分别从叙事、造型和表意三方面论证。结合民俗元素在电影作品里的审美价值,民俗从戏曲、民间艺术中的借鉴和融合,总结归纳出民俗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寻找出民俗元素参与叙事的局限性,为全球化语境下的电影民俗元素的发展趋向,提供可借鉴的样本和理性经验,仅供为建构中国电影民俗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