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现代化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海洋水产品的需求量也不断变大,这些因素给海洋渔业资源和环境带来许多问题。为此,浙江省开展了“一打三整治”专项执法行动,但是一年多以来,此项战略决策在执行过程中遭遇到一些严峻的问题,例如,打击“三无”渔船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应如何合理处置被打击的“三无”渔船?应怎样妥善安置“三无”渔船船主?渔业油价补贴新政的实施,带来利益的同时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渔民”与“渔权”关系问题应如何解决?怎样才能形成“一打三整治”和“振兴浙江渔场”的长效机制?……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本文通过深入选点调查浙江省主要海洋渔业市、县(区)渔业主管部门、乡镇渔农办、渔业合作社、个体渔船、普通渔民等的海洋渔业生产现状及面临的诸多问题,试图分析目前的海洋渔业体制、机制存在哪些问题,尤其是揭示“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执行状况、柴油补贴政策执行状况、渔民群体结构、渔民生产生活保障状况等问题,取得第一手资料,结合查询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揭示现在海洋渔业存在的严峻问题及其症结,并提出一些建议。研究建议:(1)许多“三无”渔船船主原来有捕捞功率指标配给,但为了贪图一时利益或经营不善等原因而出卖了配给的捕捞功率指标,成了“失渔权”的渔民,于是他们又打造了简易的渔船(通常12米左右,功率60马力以下),因不再能取得捕捞许可却大多在近岸海域作业,于是成了“三无”渔船,可这些“三无”渔船是真真切切的“生计船”,被没收后,生计无着落,陷于困境。建议要区别对待“三无”渔船渔民,以油价下降和油补新政为契机,首先对渔民身份进行鉴定,对于不符合身份的涉渔工作者,让他们退出捕捞大军,另谋出路;对于符合身份又不愿转产转业的渔民,他们可以继续捕捞,但是要花钱买回捕捞功率指标;同时,给予愿意转产转业渔民一定的补助,并制定法律明令禁止捕捞功率指标转让与买卖,严格限制“入渔”条件,只有经过身份鉴定,符合“渔权”授予条件的渔民才能“入渔”,从而形成打击“三无”渔船的长效机制。(2)被取缔的“三无”渔船数量庞大,全部拆解是既费时又费力,同时还浪费资源,加重渔民负担,建议对一些大型的钢制“三无”渔船机舱进行环保技术处理以后,拖至海洋牧场,运用人工沉降形成人工鱼礁,也可以把那些性能较好的渔船投入到发展休闲渔业中去。(3)鼓励广大渔民“走出去”,投身远洋渔业,建议新增加的小马力渔船不再享受油价补贴,以此来遏制小马力渔船的大量增加;相反,新增加的大马力和玻璃钢质渔船能够继续得到油价补贴,并且可以适当增加补贴额度,目的在于引导渔民投身远洋渔业,从而减少对近海渔业资源的影响。(4)在对渔民身份鉴定的基础上,建立渔权“准入”与“退出”机制。对现有“渔民身份”进行鉴定之后,确立真正的渔民才有资格申请渔权,确立谁可以有“渔权”,从根本上整治与缩编捕捞大军,将“渔权”纳入制度化管理;建立渔业职务船员和渔捞员的“退出”机制,一方面,投入上岗作业的渔船必须做好渔船合格检查,保障可渔适渔;另一方面,要求渔船船长、轮管及其他各种渔捞员等既要取得上岗职务技能培训,取得渔权资格,对船长及其他渔捞船员遵守渔业法规记录实行年积分制,将渔权与渔捞守法及违规记录挂钩,执行违规积分惩罚或“退出”渔权的机制。(5)“一打三整治”专项行动、渔业油价补贴政策及“渔民”与“渔权”问题,都只是修复东海渔场过程中施行政策的一个方面,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在政策施行时,须多手齐抓,共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