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在持续推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货币政策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政府实现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调控工具。但是由于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地区差异、产业结构的地区差异、市场化程度的地区差异等情况,使中国“一刀切”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在不同区域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各地区的产出与物价面对同一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速度和程度具有差异性。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执行,降低其总体有效性,甚至加剧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已经受到中央银行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学者关于货币政策效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反映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理论框架--区域AD-AS模型,运用VAR模型研究了中国同一货币政策冲击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性影响;并从区域居民消费水平差异角度将其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影响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理论分析表明,货币政策冲击造成的产出变动表现为东部大于中西部,而对各地区物价的影响则不确定。对东、中、西部地区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统一的货币政策在东中西部地区确实产生了效应差异性。对于货币政策的冲击,东部地区真实产出变动快于中西部地区,响应程度也最大;虽然物价水平波动的反应速度,各区域基本相同,但响应深度存在一定差异。对各区域居民消费储蓄行为的分析表明: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从弱到强依次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消费的利率敏感性呈西、中、东地区梯度递增趋势。所以,从区域范围看,货币政策效应从小到大依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从全国范围看,货币政策有效性下降。为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建议,应实施区域差别化的货币政策。从长期来看,应努力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收入水平,缩小地区间收入差距和居民消费水平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