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0年的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带来了高速的经济增长。近几年,我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向中高速转变的换挡期,GDP年均增幅维持在6.7%的状态,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率高达8%,居民收入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收入差距扩大趋势有所减缓,但依然处于高位徘徊阶段。基尼系数长期高于国际警戒线,城乡收入差距对全国收入差距的解释份额居高不下,遏制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仍然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巨大挑战。同时,“三农”问题是党和人民殷殷关切的核心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任务,是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痼疾的强效良方。经典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增加不仅能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能有效提高个人收入,进一步弱化收入差距扩大的势头。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农村居民人力资本积累,实现农民超常规增收,从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在现有文献中,直接研究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作用的文献相对较少。因此,厘清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及其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制,对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新农村建设、以及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上述现实背景,本文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范式,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视角出发,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如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展开研究。首先,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进行梳理与总结,主要以人力资本理论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农村人力资本、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城乡收入差距以及劳动力流动等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在假设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基础上,基于人力资本积累方程,构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分析框架,探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制;并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划分为教育投资、健康投资以及迁移投资三类,分别揭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相关假说,为后文的实证分析提供假说检验。其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的阶段性特征进行统计性描述。紧接着,利用Stata13计量软件,基于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997-201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模型分别从全国和三大区域两个层面实证考察了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利用动态面板模型的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对实证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的结论,从农村人力资本投资视角,提出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通过理论与实证两个层面的分析,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总额、农村教育投资、农村健康投资以及农村迁移投资都可以显著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他们均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2)从全国层面来看,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会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具有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农村教育投资与城乡收入差距正相关,即农村教育投资的增加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是因为教育投资具有极强的滞后性,而健康投资与迁移投资对城乡收入差距则有显著的负向效应,即提高农村健康与迁移的投资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3)从三大区域层面来看,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及其结构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均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其中,教育投资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分别表现为负、负、正,即东、中部地区农村教育投资的增加会有效缩小其城乡收入差距,而该影响在西部地区却表现为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健康投资对东、西部地区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具有遏制作用;迁移投资对中、西部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为正,说明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迁移投资,在短期内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但在长期内却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4)城乡收入差距存在“马太效应”,即上一期的城乡收入差距影响当期城乡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的自我强化现象较强,具有显著的路径依赖特征;(5)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效应在全国范围内表现为负向,即促进劳动力流动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在区域范围内却表现不一,说明劳动力流动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同样具有区域差异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教育、健康以及迁移等三个方面,提出以下相关政策启示:(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支持力度,特别是提高基础教育的投入比例,延长九年义务教育年限,从而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性和长久性,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真正的城乡教育公平;(2)提高农村地区健康投资意识,重视农村地区保健事业的发展,构建更加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缓解农民在医疗卫生保健方面的支出负担,加强农民健康人力资本积累,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健康保障;(3)引导和规范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流动与迁移,实施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引进制度,吸引优质劳动力向中西部地区以及偏远农村地区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