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德育研究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d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理解是直接的、“自然而然的”和“不言而喻的”。当同质社会逐渐被流动的现代异质社会所取代以后,传统共同体的纽带正日益变得松散、瓦解直至消失,以往的共同理解也变成了人们必须去有意寻求的“稀有之物”。在一个全球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充满着不确定性的流动性世界中,人类的相互理解面临着哪些困境,人际相互理解何以可能,这些都是当今时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且不得不认真应对的一大挑战。面对这一挑战,关注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境遇的当代道德教育在增进人的相互理解方面应该做些什么、又能够做些什么,将是一个需要不断加以探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既决定着当代道德教育的根本走向,也影响着道德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和地位。总之,理解困境是人的发展的现代性遭遇,超越理解困境构成当代道德教育发展的基本主题,而道德教育的范式转换则是摆脱人类理解困境,增进人类相互理解的一条重要运思路线。在审视道德教育范式的历史嬗变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道德教育范式转换的理解德育进路。   所谓理解德育是指以相互理解为范式基础,以主体间交往、对话为主要手段,旨在通过视域融合达成意义共享和道德共识,促进人的自我理解与相互理解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理解德育的范式转向,既是当前摆脱现代个人主体性德育困境的吁求,也是走出“知性德育”误区的诉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交往实践观为理论基础,立足于当代全球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历史进程,牢牢把握道德教育必须“关心人、理解人、发展人”的根本宗旨,围绕“什么是理解德育、理解德育何以必要以及理解德育如何可能”等基本脉络展开论述。除了导论和结语之外,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主要是从道德教育范式转换的视域提出“理解德育”这一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阐释。本部分首先分析了道德教育范式从群体主体性德育向个人主体性德育的历史嬗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现代个人主体性德育发展的困境及其背后的现代性哲学范式基础。在对现代个人主体性德育的意识哲学范式基础批判的基础上,论文进而指出当代道德教育范式转换的必要性,提出了“理解德育”这一范畴,并对其内涵进行了阐述。   第二章主要从全球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等视角论述了理解德育的时代境遇。理解德育的建构,不仅要从理论上实现范式基础的转变,而且还要对当代道德教育所处的时代境遇进行深刻反思和追问。全球化、城市化和信息化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面临着诸多困境,这些遭遇日益呼唤着理解德育的建构。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理解德育建构的现实瓶颈,批判了现代德育的规训化趋势及其对师生人际理解造成的阻障。理解德育构建的应然诉求,离不开对现代德育实然维度的分析和探讨。通过对现代德育规训化现状的审察,理解德育才能超越现代德育的发展瓶颈和困境,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如果说前面侧重于从德育范式转换、时代背景等形而上的、宏观的层面来阐释理解德育的建构何以必要,这里则主要是从现代德育的现状等具体的、现实的层面出发来进行探讨。   第四章主要对理解德育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释。本章以对德育系统复杂性的剖析为起点,进而深入梳理了理解德育建构过程中理解的生成机制,并着重分析了理解德育建构必须谨守的三个基本要件。   第五章探讨了理解德育建构的实现路径。道德对话是理解德育建构的根本途径,贯穿于理解德育构建的全过程,渗透到理解德育构建的每一个具体策略中。同时,由于道德对话只有在道德学习共同体这一情境中才有可能顺利开展,加强理解德育情境创设也就变得至关重要。因此,本部分并不对那些具体的构建策略进行逐一剖析,而是侧重于重点论述理解德育建构的根本途径及其情境创设。   总之,理解德育以“相互理解”作为范式基础,将当代德育的关注点从以往生硬的道德知识和规条转向了具有独特个性的、有血有肉的人,以师生之间的交往与理解代替了规训与惩罚,以道德对话和双向共识取代了道德灌输和单向服从,因而是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
其他文献
中央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瑞金为中心的根据地,位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