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水浒传》的核心人物,宋江形象有其独特的生成与演变过程。本文从历史演进结合成书过程的角度考察宋江形象的嬗变,探讨其形象层累性建构的形成和表现。 《水浒传》是世代累积而成的瑕瑜互现的一部作品,其人物的生成与演变过程漫长而曲折,荟萃诸本、增删取舍之间积淀、凝聚了数百年来中国广大民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道德观,反映着特定时期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政治观念与文化意识。然而历史的记载大都十分简略,使《水浒传》内容涵盖尤为丰富的毋庸置疑是其虚构部分,这部分吸收了传说、野史、笔记、话本、杂剧等养料,在四百多年的传承与再创作过程中轮番演绎,使水浒故事的情节日益曲折,细节描写愈加生动,人物形象更加血肉丰满,最终演变成包含多种文体在内的故事系统。本文以容与堂刻本(该刻本为明代万历30年前后刻,即1602年前后)作为水浒故事规模上的终点,从这个终点追溯回去,寻找宋江形象建构的种种踪迹,并分析其对后来小说人物塑造的积极意义。本文着重点在于探究人物定型前动态的演变过程以及有此演化路线的根本原因。 笔者认为用“层累说”来阐释《水浒传》人物定型的流变过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独特的成书方式使得宋江形象具有独特的运行逻辑,而人物特质则呈现了一种多层次的或增或删的累积。“层累说”出自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观,其核心的一点是“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这种历代不同文化主体先后相承、层层推衍的再阐释、再创造而产生新意义的文化再生产,体现了建构宋江形象的开放性。宋江形象的形成模式的特殊性还在于它不仅是各种异质文化同时并存互不排斥的积累,而且是各类文化艺术的生产主体共同塑造的整体生成,是多种力量平衡互动的结果。 全文主要立足于宋江故事的演变史,对于宋江形象彼此间不同的部分,进行纵向的对比分析,得以更清晰地认识其形象的嬗变及各种类型的故事的特殊之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差异,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水浒传》的演变本身就是一个连续而完整的过程,《水浒传》诸多问题的研究应当能从水浒故事演变的研究中得到不少启发,而非单纯的文本研究。从水浒故事演变的历史角度来重新考查宋江形象建构的问题,至少会有新的认识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