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6年的《猜火车》作为一部被评为对当代青年产生巨大影响的十大影片之一,让当年的丹尼·博伊尔在艺术电影的殿堂里留下了浓抹重彩的一笔,而2008年的一部《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却让丹尼·博伊尔在商业好莱坞的红地毯上光芒万丈。丹尼·博伊尔既能拍出《猜火车》这样一部先锋性实验性强烈的导演又如何能够横扫奥斯卡八项大奖,保守的奥斯卡何以不吝赞誉地如此褒奖博伊尔的电影?他是如何跨越了艺术与商业的鸿沟,完美地缝合了独立电影旗手的精神拷问与商业诉求?本文把博伊尔的作品序列比拟成一个青年个体的成长轨迹,以梳理出导演主体的意识形态立场。主要通过研究其影片中青年亚文化的表现和发展趋势以及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来探索丹尼·博伊尔电影中艺术与商业的两维平衡。重新回到观众视野中的博伊尔依然带着他强烈的个人风格,作为一个在精神上有自我追求的独立导演来说,繁纷的电影风格并不能掩盖属于博伊尔式的独特印记。他把现实主义的灵魂植入到了炫目时尚的影像背后,既迎合了当下观众想看另类风格的需求,又成功地关注了英国的现实问题,他将摄影风格与叙事策略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博伊尔具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以及逐渐升温的社会责任感。他的镜头像是一个观察世界的眼睛,带领着我们这些“看客”窥视其早期的“迷幻”系列中生存在亚文化圈的边缘青年,看着他们颓废无为看着他们在灼痛中成长。青年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社会主流文化中富有个性的附属体,是与社会主流文化“根部”相连而“枝蔓”分叉的亚文化,不能或缺但也不能成为主流,这段过渡性的桥梁总会延伸到社会主流的汪洋大海之中。而随着生活阅历的日积月累与人性的纵深化成熟,他的镜头从“边缘”走来,趋向于更大的现实。由对“边缘人”生活的猎奇转向了对“看客”生活的大众化体验,而使其影片的主题诉求呈现出普泛性与主流性。从《猜火车》、《迷离沙滩》这一迷幻系列所体现出的精英文化到《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大众文化的过渡,体现出博伊尔对于商业的稍稍倾斜,不是喧兵夺主,而是平分秋色,通过商业化的传播途径,获取艺术理念更为广泛的普渡。在精英艺术与大众艺术之间所作的折衷性尝试,使得电影作品既标识着后现代的印记,也暗合了当代社会多元共生的特征。他既没有放弃艺术理念的信仰,摆脱了来自知识分子对于“电影工业化”的弃如敝履,秉持了不甘被世俗异化的灵魂坚守,同时也让自己的艺术作品借助于“奥斯卡”这一东风广而告之。如此这般的努力与尝试,在高度发达的商品社会中,一边高扬自我书写,一边承担社会化再生产的意义,是英国电影工业化发展的可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