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与电影的联姻贯穿于新闻事业和电影事业的发展长河中,无论是在新闻中报道电影,还是在电影中出现新闻元素都很常见。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新闻事件改编电影渐渐占据电影市场的一席之地。从1991年上映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到2015年上映的《失孤》,在题材的选择与内容的改编上都无可非议。纵观近年来出现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等好评如潮的影片,新闻改编电影已经逐渐进入观众视野,并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类型。本文在叙事学视域下,运用类型研究的多种方法,结合丰富的影视材料,在由新闻改编而成的电影的母题处理、结构变化、时空转变、语言改造等方面对1991—2017国内新闻改编电影的文本进行分析。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绪论部分,阐释了“新闻改编电影”出现的原因,并将韩国与中国案件类“新闻改编电影”进行对比,以此为例分析各国同类题材出现原因的细微差别。在国内外研究现状中,列举了叙事学、改编理论等著作,对前人的研究做了总结,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与方法。第一章,通过分析新闻改编电影对叙事母题的选择及处理,总结出在选择新闻题材时,故事性、冲突性、贴近性、代表性、话题性与讨论性强的素材一般会成为较好的改编题材。在电影对新闻叙事母题的再创造,导演会利用移植式再现、注释式改动和近似式重构为观众讲述一个或更深入或更新颖的故事。第二章,分析叙事结构与时空的转变。在叙事结构方面,阐释了由新闻改编的电影中,最为常见的结构,以及在此结构中导演想要表达的重点;在叙事时空方面,本文在时间与空间上分别进行讨论,通过对《天注定》、《天水围的夜与雾》等影片的细节分析,探讨导演如何在时间上作灵活处理、如何使用伸展、压缩、回忆、闪回等手法让时间产生畸变。又以《解救吾先生》等影片为例,分析导演处理空间所用的再现与构成。第三章,利用文本分析法,分析从文字语言到视听语言导演如何实现从新闻报道到剧本再到电影的“三段式跨越”。从真实的新闻报道到虚构的文学作品需要添加诸多元素:对环境细致的描绘、对人物心理深刻的剖析、对事件本身深度的挖掘等。从虚构的文本到最终呈现于银幕上的电影,需要添加丰富的视听元素,色彩、音响、旁白均称为为电影添枝加叶的元素。第四章,集中探讨了新闻改编电影中存在的问题。在新闻改编电影大量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时,不论是紧随《亲爱的》而出现的《失孤》,还是紧随《湄公河行动》而出现的《红海行动》,都无法逃脱选材单一化的命运,长此以往,观众的新鲜感势必在相同题材下逐渐减弱。此外,由新闻改编而成的电影,多选取骇人听闻的案件,电影内容充斥着暴力、血腥,且国内电影并未采取分级制,这类电影的传播对青少年及整个社会的受众造成的负面影响需引起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