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证素分布特点及其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的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辨证治疗CAG提供新思路,为早期预防或干预胃黏膜癌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现场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经电子胃镜检查并病理活检明确CAG诊断,有临床症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90例,采集患者的症候信息,通过证素软件系统统计CAG证素分布规律,分析总结CAG证素与胃黏膜病理改变的相关性。结果:1、CAG不同年龄阶段分布不同,以中年(45-59岁)最多,约占55.6%。2、CAG证素分布特点:病位证素涉及胃、脾、肝、胆、心神、肾,以胃最为常见,与其他病位证素相比具有差异性(P<0.05);病性证素涉及气滞、湿、气虚、阳虚、痰、热、食积、血瘀、阴虚、血虚、寒、阳亢,以气滞最为常见,与其他病性证素相比具有差异性(P<0.05)。3、证素与胃黏膜炎症性改变程度的关系:(1)病位证素胃、脾、肝与CAG胃黏膜炎症性改变存在正相关关系(P<0.01),即病位证素胃、脾、肝积分越高,慢性炎症性程度越高。(2)病性证素气滞、湿、气虚、阳虚、痰、热、食积、血瘀、阴虚、血虚均与CAG胃黏膜炎症性改变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即这些病性证素积分越高,慢性炎症性程度越高。4、证素对CAG癌前病变发生的影响:(1)病位证素胃为肠上皮化生的危险因素(OR值等于3.014>1),脾为肠上皮化生的保护因素(OR值等于0.549<1);肝为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OR值等于3.149>1),脾为上皮内瘤变的保护因素(OR值等于0.433<1)。(2)气虚、湿、热、瘀均为肠上皮化生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等于2.617、2.035、2.418、2.140>1);气滞、血虚为上皮内瘤变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等于2.603、18.676>1)。结论:1、胃、脾、肝为CAG的主要病位,从胃、脾、肝论治具有理论依据,同时涉及心神、肾等,临证可兼顾他脏,五脏并调。实证常见于气滞、湿、痰、热、血瘀、食积,虚证常见于气虚、阳虚、阴虚。2、CAG慢性炎症程度与胃、脾、肝脏腑密切相关,与气滞、湿、气虚、阳虚、痰、热、食积、血瘀、阴虚、血虚密切相关。3、CAG肠上皮化生发生的危险因素病位在胃,病性在气虚、湿、热、血瘀。CAG上皮内瘤变发生的危险因素病位在肝,病性在气滞、血虚。病位脾是CAG伴肠上皮化生或上皮内瘤变发生的保护因素,临床治疗CAG应重视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