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综合布局机理研究

来源 :山东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w1234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电动汽车受到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充电设施的完善是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结合目前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趋势,电动汽车充电设施难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充电需求。充电供给不足是客观现实,充电设施欠缺已成为电动汽车行业发展要面临的最为关键的障碍之一。因此,如何合理配置充电基础设施,促进电动汽车的使用,成为利益相关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充电基础设施不足严重阻碍了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如何在城市中有效、合理、科学的配置充电站成为当地政府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背景,对青岛黄岛新区充电设施的规划布局进行研究。(1)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分布预测首先对充电需求预测分析,充电需求预测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电动汽车保有量预测,将灰色GM(1,1)模型和Lotka Volterra模型结合预测研究区域内未来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将研究区域划分成不同的交通小区,再通过重力模型法,建立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分布预测模型,量化各交通小区之间的距离、交通阻抗、出行吸引量、出行产生量,标定参数,得到各交通小区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2)充电站选址及规模确定的优化模型构建分析电动汽车快充和慢充两个充电特性,针对慢充建立最大覆盖模型,覆盖尽可能多的充电需求点,满足多数电动汽车的刚性充电需求。针对交通网络中电动车流量产生的出行需求,建立快速充电基础设施的截流选址模型,使得在路径上截取的充电需求达到最大。根据电动汽车在充电站内的排队系统,以最大充电桩的平均利用率和最小时间成本作为目标函数,构建充电站规模确定的优化模型。(3)青岛市黄岛区充电设施布局规划方案根据青岛市黄岛区行政划分、人口规模、生产总值及增速以及交通系统现状等信息,通过人工调查某国家电网快速充电站内的排队系统,为所建立的青岛市电动汽车布局规划模型提供数据支撑,引入遗传算法对模型求解,最终得到黄岛区充电设施布局规划方案。
其他文献
氮氧化物特别是一氧化氮的无公害去除是当今人们关心的一个焦点。特别是现在机动车的飞速发展,已经严重影响大气的质量。而传统的工艺如SNCR等方法对于氮氧化物的治理存在着
钢筋混凝土柱构件作为框架结构体系中重要的抗震承重构件,其承载力和变形性能对结构整体的抗震性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冷轧带肋钢筋是普通低碳钢经过冷轧加工后表面带有横肋的新型钢筋,具有锚固性好、塑性性能好、便于施工等优点。在建筑结构中将CRB550级冷轧带肋钢筋等强度替代HRB335级钢筋使用后,钢材用量降低了16.7%,对推广绿色建筑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基于CRB550级高强箍筋混凝土柱构件
定向钢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Aligned steel fiber reinforced cement-based composite,ASFRC)是通过人工控制水泥基体中钢纤维的分布方向而形成的一种新型复合材料。大量
轮南油田位于轮南低凸起,其三叠系储层是研究工区内重要的储集层系,虽然埋藏深但储集层物性好,目前深埋优质储层的形成因素尚不明确,并且希望通过分析影响储层的因素预测有利
正极材料决定着锂离子电池的成本和电性能,因此开发具有高性能(高放电比容量、长周期循环性能、高工作电压)、低成本、无污染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意义重大。尽管三元正极材料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电网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互联电网受到了源-荷双重冲击,在现代电网特征下一旦发生停电事故造成的损失极大,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将是难以估量的。传统的停电事故演化模型对源-荷双重不确定性的研究较少,因此亟需构建一种能够模拟源-荷不确定性的停电事故演化模型,并探索一种适用于目前大规模互联电网的停电风险方法。本文提出了一种计及源-荷不确定性的SLU-Power Failur
岩体裂隙在岩体工程中的影响无处不在,如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土木工程、石油工程、核电工程,废料埋存以及矿产资源开采等相关工程领域。裂隙岩体的渗透性等力学特征将直接影响
锂离子电池由于其能量密度高、无记忆效应、自放电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上。然而,锂金属资源有限、价格居高不下、分布不均匀等问题导致锂离子电池
对于使用分离式复合土工膜进行水平防渗的平原水库,地下水位的上升、库区水位的降低以及缺陷渗漏等都会引起分离式复合土工膜的气胀现象。为了对分离式复合土工膜的气胀现象进行研究,将其简化为环向约束球形鼓胀变形模型,选择大屯水库实际建设中使用的土工膜的类型与土工布的规格作为分离式复合土工膜气胀变形试验的试验材料,进行试验方案设计,推导应力和张应力计算公式,使用改进后的鼓胀变形专用的试验设备进行了分离式复合土
近年来,面对能源资源的短缺和环境日益地恶化的现实问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的环境保护,将目光转向于新型能源,着重于研究新型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了分布式电源在电力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