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墨学研究在20世纪以来的复兴,并不能掩盖墨子伦理思想研究在整个墨学研究中的薄弱地位,从目前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墨子伦理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兼爱”、“非攻”、“义利关系”等传统墨学研究的显性领域,在经济伦理、社会伦理、教育伦理等方面的研究,则显得相对不足,尤其在墨子颇具特色的经济伦理、消费伦理、政治伦理、宗教伦理甚至教育伦理等领域,成果也未能得到很好地彰显,从而与墨学研究在政治、军事、科学、逻辑等其它研究领域的繁荣与发展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反照。因而,有必要在梳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墨子贵生、消费、尚贤、非攻、生态、宗教等伦理思想,并通过比较,对墨子伦理思想做一个力所能及的概括与整合,诠释墨子伦理精神的当代价值,从而对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精神的建构,提供可能的借鉴。
墨子伦理思想研究的展开线索是:以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转型为原点,将墨子伦理思想的研究放在社会剧烈转型与整合的特定历史情境中,来解读其特殊的富有时代意蕴的伦理内涵,并从“人性欲生”的生活视角理解墨子“兼相爱”的伦理情怀,以生活的伦理解读伦理的生活,进而把握“赖其力者生”、“一天下之和”、“尚同”、“尚贤”、“非攻”与“天志”、“明鬼”等道德选择的现实意义。由此,寻求理解墨子伦理思想产生的特定的历史背景至关重要,以此为据,方能把握墨子伦理思想研究所处时代社会现实的非常态特质,在历史相对性的视域中,探究和理解墨子思想作为“显学”存在的相对性的伦理意蕴,避免伦理思想研究中超越历史的形上分析的流弊,从而接近墨子伦理思想相对性存在的历史真实。因而,本文墨子伦理思想研究不仅包含“墨子”个人的伦理思考,还具有墨家学派整体观念发展的伦理思想的延续,这样墨子伦理思想研究才会显得更加丰满,富有历史意义。
墨子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义利天下”为价值旨归,方显出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并由“人性欲生”的维度求证人及其存在的意义世界。墨子以“刑与知之处”的理性,引领人们进入“兼相爱,交相利”的“爱人”的道德境界,并以此区分“义政”与“力政”,通过“诛无道”伐“不义之攻”,从而实现“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的社会和谐,达到“天下和、百姓阜”的政治文明之境。在经济领域,墨子更加关注“生民之道”,力倡“赖其力者生”,以此突显分配的正义原则,通过对节用之道与消费平等的阐释,揭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社会道德责任。墨子通过“天志”与“明鬼”的方式,将“天人合一”归于“民意”,跳出宗教思辨的俗套,以功利主义的积极入世的精神,关爱民生,使其宗教伦理富有浓厚的人性关怀的伦理气质。
墨子对“非攻”之义的阐解不仅仅在于实现“诛无道”,其现实功用则在于引导天下之人彼此“兼相爱”、“交相利”,以此类推天下,从而显别于儒家的“礼主孝先”的仁义天下的传统,这与社会生活的安顿是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的。所以,反映在生态伦理方面,则“非攻”表现为爱生、重生、爱自然环境、保护人口生产的生态和谐,这符合墨子关注生命的生态伦理关怀的原初意指,“非攻”爱人、爱自然,富有“天人合一”的伦理关照,是为“天地之大德”,此与传统意义上的“非攻”思想的“正义”阐解,不尽相同。
因此,墨子对人性至善的人间“良道”尤其期待,故而以道德教育渴求立德、立人、立业的伦理功用,主张强力作为,实现义利统一的价值匡正。墨子以其“博爱济世”、“中万民之利”的伦理精神,在诸多方面迥异于儒、道、法等其它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提供了合理的参照,其中诸如自然与环境的和谐理念、政治合法性的历史意识等伦理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对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研究有所补充,并增益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
墨子伦理思想的研究视域,不论在形式上如何多元,不论其以何种形态表现出来,总让人能够体会到一种浓烈的生活气息,这是墨子伦理思想研究过程中非常显著的特征之一。墨子虽以“兼”突出人伦之“道”的理性安顿,然而,“纯乎天理”绝非是唯一的。墨子对人生秩序的渴求恰恰又充满了感性的欲望,在墨子看来,最高的道德原则取决于生活的愉悦,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伦理欲求即是“饥者得食,寒者得衣”的生活欲求,这就是墨子所谓的“义”。这个“义”其实就是利,它是可以感知的经验世界,实际上它就是人在现实生活过程中深切体悟到的生活实利。《墨子·经上》云:“利,所得而喜也。”这里所指的“所得而喜也”在现实世界的经验表达即是“衣食者,人之生利也”,人之生生的喜感来自于生活的实利感受,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无疑深切体会到了墨子对道德真谛的阐解,道德是人欲的调适,而非人欲之灭失,道德关注的是生命的存在,它不是“存天理,灭人欲”。所以,墨子的“义”即是“利”,二者是统一的,合乎生活需要的利,它就是义。这在客观上化解了传统道德认识上的“理”与“欲”的紧张对立关系,对先秦理性原则的过度彰显,是有所规约的,这是墨子义利统一之辩的真正价值所在。
墨子伦理思想研究的展开线索是:以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革转型为原点,将墨子伦理思想的研究放在社会剧烈转型与整合的特定历史情境中,来解读其特殊的富有时代意蕴的伦理内涵,并从“人性欲生”的生活视角理解墨子“兼相爱”的伦理情怀,以生活的伦理解读伦理的生活,进而把握“赖其力者生”、“一天下之和”、“尚同”、“尚贤”、“非攻”与“天志”、“明鬼”等道德选择的现实意义。由此,寻求理解墨子伦理思想产生的特定的历史背景至关重要,以此为据,方能把握墨子伦理思想研究所处时代社会现实的非常态特质,在历史相对性的视域中,探究和理解墨子思想作为“显学”存在的相对性的伦理意蕴,避免伦理思想研究中超越历史的形上分析的流弊,从而接近墨子伦理思想相对性存在的历史真实。因而,本文墨子伦理思想研究不仅包含“墨子”个人的伦理思考,还具有墨家学派整体观念发展的伦理思想的延续,这样墨子伦理思想研究才会显得更加丰满,富有历史意义。
墨子伦理思想以“兼爱”为核心,以“义利天下”为价值旨归,方显出对生命意义的领悟,并由“人性欲生”的维度求证人及其存在的意义世界。墨子以“刑与知之处”的理性,引领人们进入“兼相爱,交相利”的“爱人”的道德境界,并以此区分“义政”与“力政”,通过“诛无道”伐“不义之攻”,从而实现“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的社会和谐,达到“天下和、百姓阜”的政治文明之境。在经济领域,墨子更加关注“生民之道”,力倡“赖其力者生”,以此突显分配的正义原则,通过对节用之道与消费平等的阐释,揭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的社会道德责任。墨子通过“天志”与“明鬼”的方式,将“天人合一”归于“民意”,跳出宗教思辨的俗套,以功利主义的积极入世的精神,关爱民生,使其宗教伦理富有浓厚的人性关怀的伦理气质。
墨子对“非攻”之义的阐解不仅仅在于实现“诛无道”,其现实功用则在于引导天下之人彼此“兼相爱”、“交相利”,以此类推天下,从而显别于儒家的“礼主孝先”的仁义天下的传统,这与社会生活的安顿是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的。所以,反映在生态伦理方面,则“非攻”表现为爱生、重生、爱自然环境、保护人口生产的生态和谐,这符合墨子关注生命的生态伦理关怀的原初意指,“非攻”爱人、爱自然,富有“天人合一”的伦理关照,是为“天地之大德”,此与传统意义上的“非攻”思想的“正义”阐解,不尽相同。
因此,墨子对人性至善的人间“良道”尤其期待,故而以道德教育渴求立德、立人、立业的伦理功用,主张强力作为,实现义利统一的价值匡正。墨子以其“博爱济世”、“中万民之利”的伦理精神,在诸多方面迥异于儒、道、法等其它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文化的未来走向提供了合理的参照,其中诸如自然与环境的和谐理念、政治合法性的历史意识等伦理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对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研究有所补充,并增益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
墨子伦理思想的研究视域,不论在形式上如何多元,不论其以何种形态表现出来,总让人能够体会到一种浓烈的生活气息,这是墨子伦理思想研究过程中非常显著的特征之一。墨子虽以“兼”突出人伦之“道”的理性安顿,然而,“纯乎天理”绝非是唯一的。墨子对人生秩序的渴求恰恰又充满了感性的欲望,在墨子看来,最高的道德原则取决于生活的愉悦,特定历史环境中的伦理欲求即是“饥者得食,寒者得衣”的生活欲求,这就是墨子所谓的“义”。这个“义”其实就是利,它是可以感知的经验世界,实际上它就是人在现实生活过程中深切体悟到的生活实利。《墨子·经上》云:“利,所得而喜也。”这里所指的“所得而喜也”在现实世界的经验表达即是“衣食者,人之生利也”,人之生生的喜感来自于生活的实利感受,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无疑深切体会到了墨子对道德真谛的阐解,道德是人欲的调适,而非人欲之灭失,道德关注的是生命的存在,它不是“存天理,灭人欲”。所以,墨子的“义”即是“利”,二者是统一的,合乎生活需要的利,它就是义。这在客观上化解了传统道德认识上的“理”与“欲”的紧张对立关系,对先秦理性原则的过度彰显,是有所规约的,这是墨子义利统一之辩的真正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