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出阳关无故人,征战边塞留骨他乡,是自古以来对戍边将士义无反顾、保家卫国义举的壮美写照。自汉唐以来,无数中华儿女为了保护国家的安全,维护民族的利益,背井离乡,踏上悲壮的戍边之路,谱写出充满家国情怀壮志,英雄无畏精神的壮美故事。这种独有的文化符号,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成为最能启发民族精神,传承爱国主义民族文化的载体。屯兵乃中国古代最具民族特征的戍边保家卫国的创举之一。所谓“屯兵”是指军队长期驻扎在某个地域(边郡地区),屯军为民,垦田为生的军事制度。屯兵制度,自古有之,从现有的文献资料看,屯兵制度源自于汉代,发展变革到唐代,李世民统政时期再次确立了屯兵制度。自此,随着我国改朝换代,但屯兵制度一直是精神不改价值永存,并被后人沿用和传承至今。新中国成立,屯兵制度仍在发挥作用,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新疆组建新疆建设兵团。兵团人与古代军队一样,始终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始终将屯垦戍边的神圣职责当作责任,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扎根于此,危难之时敢于为国牺牲。在古代屯兵制度的变革与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可泣鬼神的英雄事迹和故事典故,例如唐代李世民九妹平阳公主驻守娘子关,宋代著名的将领杨业抗辽卫国等英雄事迹。屯兵文化随屯兵制度而兴起,随之产生了各类以讴歌家国情怀为主题的民俗活动,它们成为传承家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通过挖掘和寻找屯兵文化的印迹,希望屯兵文化内在优秀精神可以不断滋养我们的民族,通过探索具有时代文化的符号形式,让爱国民族精神一直传承下去。本文基于符号学的视角,将边地民俗体育关注聚焦到山西边地屯兵印迹中,旨在考证其在千古流传的历程中秉赋家国情怀的价值,从而凝练其精髓,改化形式以教化一方。自古以来,山西依赖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占据了颇为重要的军事地位(山西多关隘),形成并保留下许多屯兵的印迹。本文以边地的民俗体育为研究点,是因为边地民俗体育与古时屯兵生活联系紧密。首先,这些民俗体育中,既有庆丰收、贺胜利的节庆活动,又有军事活动演变而来的具像行为,其中的经典事件与英雄故事则是边地民俗文化的结晶。其次,边地民俗体育有别于一般民俗体育,其独特性在于,边地民俗体育承载的屯兵精神是其它民俗体育所不具备的。通过挖掘山西边地民俗体育存在的屯兵印迹,使其存在的屯兵精神符号发挥跨时代的价值意义,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符号学等方法对山西边地民俗体育活动进行深入考察,选取三项边地民俗体育项目为考察对象,将三项边地民俗体育活动折射出的历史典故、事件、物件、行为方式等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运用符号学理论中的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将三项边地民俗体育事项中的信息进行分类,构建边地民俗体育符号体系,按符号系统类别进行编码,提炼出含有屯兵印迹的符号,解读符号的指代意义,依托皮尔斯三元一体的逻辑关系将边地民俗体育的指号分为三类(表现体、对象和背景),即一个符号指代的三种意义,其一符号本身,其二符号的解释项,其三符号的指代对象。作者通过此种研究方式拓展边地民俗体育中凝聚的屯兵精神,进而探寻传统家国情怀对现代人的思想价值意义并传递出其中所蕴含的社会意识。研究结果表明:(1)三项边地民俗体育是由汉唐以来的屯兵演变而来,确定边地民俗体育活动内容的事象中承载了古时边地的兵戎记忆。在当今民俗体育活动过程中,渗透着古时战士英勇顽强、无所畏惧、血气方刚、上阵杀敌的精神风貌及家国情怀的思想体现;(2)通过运用符号学理论,得出边地民俗体育事象中的元素符号可以按照运动行为类符号、空间类符号、时间类符号、感官类符号、语言类符号五大系统进行编码。由指号(符号)的表现体、对象、背景三元关系(三位一体),确立了边地民俗体育的逻辑关系;(3)通过提炼凝聚在屯兵印迹中的精神,化抽象为具象,将“神”变现于“形”态之中。本研究结果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自信等方面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对个人、民族、国家具都有不可忽视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