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避灾空间由紧急避灾空间和固定避灾空间组成城市避灾空间层次性结构,是城市发生地震时的生命保障线,如果能提供足够的紧急和固定避灾空间数目且布局合理,就可以减少人口伤亡。并且城市避灾空间合理化的前提是城市避灾空间结构评价。本文通过文献梳理、李克特量表法、主成分法、层次分析法、实地调研以及GIS技术等相关方法和技术对山地小城市抗震避灾空间结构评价进行研究。首先,笔者通过文献回顾和整理以及对国家规范的梳理,分别总结了山地小城市抗震紧急避灾空间评价指标15项和固定避灾空间评价指标16项。之后,通过专家问卷方式对评价指标进行筛选,并分别完成对紧急和固定避灾空间结构评价指标项KMO测度和Bartlett球形检验、信度检测。再分别通过主成分法提取了固定和紧急避灾空间分布的关联强度、服务强度、安全强度3个评价指标项共同因子,并且根据专家问卷调查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并建立了层次结构模型。最后,再通过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山地小城市抗震避灾空间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本研究以地震高发的东川区为对象,分别对东川城区抗震紧急和固定避灾空间布局进行评价研究,利用ArcGIS技术等方法,实现紧急和固定避灾空间评价指标的数据化,直观的得到东川区抗震避灾空间结构不足。再代入构建山地小城市避灾空间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对东川区抗震避灾空间结构进行全面评价。最后,本研究结论表明东川区城区现状(2015年)抗震避灾空间结构评价总得分为6.53,处于较差C评价等级,避灾空间结构还存在许多问题。具体结论分别为:1、避灾避灾需求点与最近紧急避灾空间之间可达性平均步行时间5.25分钟,避灾避灾需求点与最近固定避灾空间之间可达性平均步行时间14.1分钟;2、紧急避灾空间与最近固定避灾空间之间可达性平均步行时间10.8分钟,固定避灾空间之间可达性整体可达性平均步行时间49.8分钟;3、紧急避灾空间与最近医疗救灾设施之间可达性平均车行时间3.18分钟,固定避灾空间与医疗救灾设施之间可达性平均车行时间9.78分钟;4、紧急避灾空间连接道路的有效率为100%,固定避灾空间连接道路的有效率为75%;5、紧急避灾空间内部容灾面积有效率53.6%,固定避灾空间内部容灾面积有效率49.5%;6、固定避灾空间内部应急设施数量总有效利用率为50%;7、紧急避灾空间数量总有效利用率为100%,固定避灾空间数量总有效利用率为100%;8、紧急避灾空间有效面积服务覆盖率为29.6%,固定避灾空间有效面积服务覆盖率79.3%;9、紧急避灾空间总重复利用率为66.1%,固定避灾空间总重复利用率为86.4%。10、紧急避灾空间服务人口配置缺口52138人,固定避灾空间服务人口总配置缺口3622人。11、人均紧急避灾空间服务面积为4.43m2,人均固定避灾空间服务面积为8 m2。12、与地质隐患地段保持安全距离的紧急避灾空间所占比例为50%,与地质隐患地段保持安全距离的固定避灾空间所占比例为46.8%。13、与重大危险源保持安全距离的紧急避灾空间所占比例为66.1%,与重大危险源保持安全距离的固定避灾空间所占比例为68.3%。基于此研究结论对东川区的抗震避灾空间结构提出了一些优化布局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