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四十年间,我国对外贸易部门扩张迅速,无论从出口体量还是出口结构上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相比在贸易总量上取得的进展,我国在贸易结构上的改善却仅仅是差强人意。现阶段我国的出口商品组成中,初级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占比仍旧较高,出口贸易结构呈现不均衡状态,与发达国家比较而言在产品的质量、技术含量与附加值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这将导致我国的经常账户的收支不平衡,另一方面这些品类的出口商品也经常遭到进口国家的反倾销、反垄断措施的抵制,导致该品类的需求波动较大,有碍于行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出口商品结构升级成为我国当下贸易领域亟待推进的改革议题。针对金融发展支持贸易结构改善的相关议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更加贴合我国金融与贸易发展现状的方式,研究金融的发展对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金融发展对我国出口结构转变的作用机制,建立了金融发展促进我国贸易结构改善的理论模型。其具体机制体现在推动资本市场发展,逐步完善利率和汇率的调控机制,拓展我国贸易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促进出口行业规模经济的形成等方面。在实证研究部分,本文首先将我国出口商品按照国际贸易商品分类标准分为9个类别,然后选取了三个指标共同衡量我国金融发展程度,运用协整分析方法,通过考察金融发展对于我国不同类商品的出口贸易影响来研究金融发展对我国出口贸易机构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9类出口商品与3个金融发展指标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证明金融发展都堆优化出口贸易结构具有显著影响。此外,协整分析显示,我国初级产品出口与金融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金融发展对于资本密集型工业制成品出口贸易表现促进效应,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则不能准确定义。整体来看,金融发展对于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都具有正面意义。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