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造城运动中,涌现了许多新城,侵占了许多土地,包括了许多农用地和生态用地,城市也开始变得越来越不生态,因此近年来社会各界也意识到生态的重要性,也激烈地讨论城市与生态的关系,各种应用生态学理论也引入到城市规划工作当中,如俞孔坚的“反规划”理论、低冲击开发、景观生态学等等,政府也开始在划定生态控制线。但城市新区开发远未停止,城市化运动也仍然继续前进,优越的生态地区被优先进行保护(禁止开发),那么受损的生态地区呢,其最初的生态功能已遭到破坏,但仍然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我们应该是用于城市开发还是禁止城市开发,应如何判别,然后如何对待,是否需要局部恢复或重建其生态功能,让其重新发挥作用?这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问题。恢复生态学,英译为Restoration Ecology,它是生态学的一门分支学科,这一学科主要致力于探索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采用何种方法和技术手段来使退化的生态系统重新恢复生机,以及这一恢复重建过程对应的生态学原理[1]。在20世纪80年代得以迅猛发展,现已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的研究热点。1996年,美国的生态学会将恢复生态学新增为应用生态学的一大新的研究方向[2]。它主要用来指导受自然或人为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工作[3]。做泛泛而谈无疑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深度是不够的,本文以具体案例——生态受损地区潼湖智慧城规划为例,试图在恢复生态学的理论支撑下,探讨生态受损地区的城市新区生态规划方法。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最终总结出“三步走”的生态受损地区的城市新区生态规划方法:第一步,分析生态基底。一是通过对场地进行生态评价,分析场地生态受损原因和鉴别其受损程度;二是通过全要素的生态敏感性分析,包括自然基底和生态流分析法,梳理场地的土地适宜性或称生态敏感性等级和生态关系结构。第二步,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在生态基底分析结论的基础上,确定其生态规划目标,重构场地的生态规划框架,也为建设用地布局提供前置条件。第三步,制定生态恢复措施。基于场地的生态规划框架,提出恢复(修复、重建)场地生态环境的具体措施与手段。通过上述方法,为生态受损地区的城市新区开发和生态功能恢复提供了具体的参考与借鉴,既能满足新城建设的需要,也能保证城市生态功能的发挥,从而为改变以往盲目的新城开发提供更为科学的生态发展模式,实现城市与自然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