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缺乏身体活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死亡的第四位危险因素,被视为世界性的问题,且根据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肥胖学生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有效管理而导致身体活动不足和体质下降。本文作者基于对王一民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和201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研究内容与实践的学习,旨在采用体育课外问卷打卡组织大学生应用健身量等级的实验研究,目的在于探讨健身量等级作为个人健身管理技术和组织管理制度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对比分析等研究方法,以选修华中师范大学时尚健身操舞课的2018级大二女学生为实验对象,并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实验前后对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成分、体育学习兴趣和态度的心理问卷以及实验班每周健身量等级打卡数据进行统一的测试、统计和整理,并将所获得的数据结果用SPSS 20.0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对比,全面分析在学生体育课外进行健身量等级问卷打卡,能否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性建议。以此来丰富健身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广泛运用,以期提高大学生和国民体质健身水平,助力“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实验研究结论如下:1.关于健身量等级问卷打卡效果方面:实验表明“欠量级”每周打卡人数基本保持连续减少、“基准级”和3个“提高级”的每周打卡人数总体是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节假日、学习功课和气候等客观因素会引起学生健身活动量明显降低,即减少甚至放弃体育锻炼,但问卷打卡管理的约束引导和等级目标激励一定程度上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显示“问卷打卡”具有“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三次课外体育锻炼”管理方法的创新性、有效性和可行性。2.关于体质健康测试方面:从实验班前后800米、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和肺活量成绩对比P<0.05,测试成绩提高的幅度优于对照班,可见实验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效果更显著;学生身体质量指数BMI虽处于正常范围,但体脂率却高达26%以上,存在较胖风险,单以BMI标准对大学生肥胖程度的判断并不准确,对个人的健身指导意义不大;实验后两班学生的肌肉含量、脂肪含量和体脂率差异显著,P<0.05,实验班学生肌肉含量有所增加,脂肪含量和体脂率下降明显,对照班则与之相反,表明通过健身量等级问卷打卡对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有较好的效果。3.关于体育心理问卷方面:实验后,实验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态度方面的体育心理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班,每周健身量等级问卷打卡有效促使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进行自主锻炼和评价,完成一定的身体活动量,内心得到满足。对学生加深自身认识、端正体育学习态度、提高课堂参与性以及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等方面具有积极促进和科学引导作用。4.关于实验班自我评价问卷方面: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层面、身体健康与体育参与层面、情感价值意识层面的统计结果均体现出实验班学生有较高的自我评价,表明健身量等级问卷打卡管理的约束引导和等级目标激励对学生身心素质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实践证明健身量等级具有一定的实际推广应用价值。基于本次实验,本文提出的主要建议是:1.高校应多层面、多途径的加强学生体育思想和理论教育,营造积极的校园体育氛围,完善体育场馆设施,重视引入现代健身科技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科学指导学生进行健身锻炼。2.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构建智能化的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模式,从高校管理层到个人的每个环节都提出相应要求或建议,加强对学生的日常课余体育锻炼进行督促,提高学生身体活动量,改善体质健康。3.将身体成分指标加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完善学生体质健康测评和反馈的体系机制,并及时将测评结果反馈给学生,提高学生对自身体质健康的客观认知,进行综合评价和科学管理,进而更好的发挥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观能动性。4.建议高校体育教师进一步完善健身量等级问卷打卡实验,积极寻求更好策略来弥补本次问卷打卡实验未达到的效果,优化打卡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发展,进一步推动健身量等级纳入高校体育教学计划和课外体育锻炼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