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天下月刊》编辑部成员为核心的“天下”同人圈子,其实是一个由共同文化理想所维系的知识分子网络。吴经熊、林语堂、姚莘农、全增嘏、温源宁等从海外归来的英美留学生,皆具备娴熟双语能力,于是英文写作也成为他们世界性追求的跨语际文学实践。虽然他们在生活作风、文化训练上已经不同程度地西化了,但是这些知识分子实际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厚情感与认知。他们非常爱国,用英文写作,并将这种跨文化写作视为走向世界的桥梁。本文梳理了《天下月刊》历年杂志及其相关史料,阐述1930年代上海中国人的英文报刊与双语知识分子关系,并由此出发进而考察林语堂、吴经熊、温源宁在该时期的文学译介与评论,以及他们构建世界性文学交流与思想对话场域的努力,透析他们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在坚持世界主义立场的同时,又不放弃对民族国家的想象。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从上海晚清民国时期英文报刊源流入手,揭示1930年代上海出现由中国人出版的英文报刊群体,进而介绍《天下月刊》办刊历程与理想。第二章论述林语堂在1930年代上海时作为越界文学旅行者的英文书写,辨识其在《天下月刊》中所呈现的多重文化身份。第三章阐述吴经熊从宁波佬到世界公民的文化历程,以及他对中西文学的翻译与研究,同时深入探讨他作为超越东西的文学家与思想家的文化意义。第四章从文化人格的视角,探讨《天下月刊》主编温源宁作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文化抉择,重点解读他关于英国诗人的专题评论。第五章从译介与想象两个角度,梳理《天下月刊》中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与评论,辨识其背后隐藏的新文学传统认同与想象。第六章综合考察《天下月刊》的“纪事”、“书评”与“专论”三个栏目,透析其编年史叙述的民族想象,讨论书评的世界性与汉学价值,从整体上阐述该刊作为西学与汉学传播者的双重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