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校园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塑造健康身心与优良品格的重要场所,而校园中的绿色空间能够起到美化环境、发挥生态效益,促进室外活动的作用。在大量研究表明绿地空间作为恢复环境的潜力后,利用儿童除家庭环境外接触的最多的环境,进行积极的身心发展,能够近一步发挥城市绿地在预防公共卫生中低龄群体某些健康风险的作用。本文将儿童群体与健康城市发展背景结合展开应用研究,以成都市王府外国语学校为例,采用生理与心理相结合的调研办法,探讨了儿童对四个校园绿地空间:开阔型绿地空间、文化型绿地空间、游憩型绿地空间、自然型绿地空间的感知、偏好及其恢复性研究,根据各空间结果的差异性,分别对四个绿地的景观空间进行了优化。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从偏好角度分析四类绿地空间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游憩型、开阔型、文化型与自然型,但组间并无显著差异性。通过不同社会属性儿童的偏好探究发现,在文化型绿地空间、自然型绿地空间中小学生群体的偏好与初中生群体的偏好存在显著差异性,这说明该两类空间中随着年龄在偏好度上显著不同。在不同性别社会属性的儿童在同一空间下的偏好方差中显示,游憩型绿地空间体现出性别因素显著差异性。(2)根据绿地空间的八个PSD感知维度显示,四个空间的感知维度关键词得分与空间特征基本相同。自然型绿地空间中,“物种丰富”维度分值最高,其次为“自然”和“瞭望”感受维度,“庇护”感知值最低;在游憩型的绿地空间中,社会”维度分值和“开敞”维度分值明显高于其他维度,“静谧”分值较低;文化型绿地空间中“文化”维度分值最高,“静谧”分值最低;开阔型的绿地空间中“瞭望”得分最高,这些维度得分与场地内的绿化覆盖率、植物搭配多样性、空间开敞度、空间氛围营造等是基本一致的。(3)从恢复和偏好量表(SRRPS)收集的情感,认知,生理和行为四个维度下恢复潜力的总分值可知,游憩型绿地空间的恢复潜力显著高于自然型绿地空间、文化型绿地空间以及开阔型绿地空间。四个绿地空间在生理测试中的三个指标均显示不同程度的显著改善效果,开阔型、文化型绿地空间的舒张压、收缩压、脉搏均极显著下降;游憩型绿地空间除收缩压极显著下降外,其余两个指标均显著下降;自然型绿地空间除舒张压显著下降外,其余两个指标为极显著下降,且舒张压的恢复性在四个空间组间存在差异性。就心理恢复SVS活力自评量表而言,开阔型、文化型绿地空间变化极显著,p=0.000,其余两个空间变化显著,p小于0.05。(4)将八个维度下的感知数值对应与四类空间的偏好数值进行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四类空间下的回归模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瞭望”、“社会”感知程度是开阔型绿地空间偏好的显著预测变量;“静谧”、“文化”感知程度是文化型绿地空间偏好的显著预测变量;“开敞”、“社会”感知程度是游憩型绿地空间偏好的显著预测变量;“物种丰富”、“庇护”感知程度是自然型绿地空间偏好的显著预测变量。将八个维度下的感知数值对应与四类空间的恢复潜力数值进行回归分析,模型结果表明四类空间下的回归模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来说,儿童对于“自然”、“社会”两个维度的感知对于提升绿地空间恢复潜力最为重要,并且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绿地空间,要有不同的针对性提升策略以此来最大化提升空间恢复潜力。儿童在进入四个类型的绿地空间体验后,给出的对各个空间的偏好值,与各个空间的恢复潜力均极显著相关。整体来看,儿童对于开阔型、游憩型绿地空间的偏好与空间恢复潜力间的正相关性要高于儿童对于文化型、自然型绿地空间的偏好与空间恢复潜力间的正相关性。说明儿童对于动态感高的空间偏好度更高的时候,可以相对获得更高的恢复效益。(5)基于以上特征,以成都市王府外国语学校为例,针对校园景观中四类绿地空间进行了景观的改造建议。开阔型绿地空间在保证景观中轴线不变、不遮挡视野的条件下,使用混播常绿草种,银杏树池下使用色彩淡雅简洁的多年生的草花,在后期通过一些文化元素的融入提高其空间文化性;文化型绿地空间需注重文化景观的年龄问题,在景观空间改造上,需要提供一些思考的环境,包括在安全保障下的半封闭的植物围合空间,其次是结合人文氛围打造一些视觉焦点与兴趣点;游憩型绿地空间建议在边界设置一些能够安静观赏的半围合空间,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景观空间打造植物组景,促进使用者的积极使用;自然型绿地空间设计需注重不同叶片材质、树形、色彩的植物材料应用以满足不同年龄需求的绿地空间,以及半围合空间的植物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