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和平理论之比较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yuehe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平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人性没有纯粹的善或者恶。当人性中的好战因素占据上风时,和平就成为一种奢望。谋求和平的途径不是对人性的压制,而是在尊重人性的基础之上,探寻一条能够到达和平的路径。对和平的研究贯穿于整个人类学科,其重点隶属于政治学理论的研究范畴。和平的实现本身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因此,对比中国和西方的和平思想和理论,求同存异,以寻求实现和平的正确模式。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近代的和平思想时,由于旧有的意识形态的存在,对西方和平理论的认知往往有偏见,而且现实主义的学者多强调国家利益的差异而引起的摩擦,对和平的实现不抱希望。因此,中国学术界对和平理论的研究较之西方式比较落后的,因此,中国和平思想的缘起多集中在每一代领导人及其整个领导阶层上。而西方则由于近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较之中国相对完善,因此,对和平理论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只是由于学科发展较慢,主流的和平理论仍然集中在各个学派的代表性人物的理论中,因此,本文的出发点在于抛开战争这个主要的影响因素,只是以和平为唯一的目标量,来分析不同的文化对和平的不同认知,并且对这些不同的和平理论以对和平的作用大强弱为评判标准,提炼其中的共同核心,来尝试构建一种和平机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和平作出贡献。本文的研究思路:本文预计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言,主要是对本文的研究进行解释说明。阐述作者选择本议题的原因,并对中西的和平理论研究进行简单的概述,。第二部分是介绍西方关于和平理论研究的主要几种代表性观点,这一部分的特征主要是覆盖面比较广,从古到今,涉及多个学者的理论,不仅讨论自由主义学派对和平的研究,而且还涉及到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的有关知识,其中的分析层次中心主要集中在国际和国家两个层次之上。第三部分是介绍中国和平思想的演绎。中国有关和平理念的探讨和研究可以追溯到古代春秋战国时期,虽然在当时并没有形成专门的、针对和平的研究理论出现,但是在诸多大家的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和平理念,而这也是我们中国独特的传统文化特征,尤其是“和合”思想,对当前的主要和平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无法比拟的影响。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充满屈辱的战争史,中国传统上的大国、强国地位不复存在,反而成为西方列强欺辱的对象,战争占据了时代特征。新中国的成立,使得中和平不再只是梦想,而是可以成为现实。从毛泽东时代到邓小平时代,从江泽民时代直至今日,中国逐步向和平道路迈进。反观中国的和平思想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特征,即这些思想大都蕴含在国家领导人的思想或者理论之中,并不像西方那样具有独立性和学理性,因此,本部分主要是对这些零散的和平思想进行总结和归类,试图把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理论充分的展示出来。第四部分主要是对中西和平的比较,提炼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构建国际和平体系或者机制。和平机制的范围包括构建国际性和地区性的两种。和平机制的具体结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论述:目标的确立,行为体的界定,基本原则和保障制度的(制度性保障)建立,协商机制的制定,新安全观念的树立,从而从权力、制度和观念三个方面来构建一个有机的和平体系。
其他文献
9月19日晚间,全球的投资人和媒体纷纷将目光聚焦于中国的一家私营企业--阿里巴巴集团及其草根出身的掌门人马云。对于马云和他的团队而言,阿里巴巴在纽约的成功上市,无疑意味着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决定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根本因素。时代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需要由优质、专业的教育来培养
权力与权利作为人们“生活世界”领域的两种法权形态已经成了经验的运作并构成互动实践已成共识。但是,由于生活的复杂性以及权力与权利在传统意义上作用于公共领域与私人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