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了解本地VVC患者念珠菌菌种分布情况及对唑类药物的敏感性。2.探讨VVC临床分离白念珠菌ERG3、Efg1突变及表达水平与唑类药物耐药的关系。3.探讨VVC中白念珠菌Efg1与ERG3在唑类药物耐药中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1月至2016年5月就诊于山西省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的VVC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184例,通过培养传代、CHRO Magar念珠菌显色培养、API 20C AUX鉴定系统进行分离鉴定,共获得146株白念珠菌。采用M27-A3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其中50株白念珠菌行药敏试验,将其分为敏感组和耐药组。分别提取2组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ERG3、Efg1特异性引物扩增后测序,通过与genbank中的标准序列进行比对,寻找其突变位点,探讨基因突变与耐药的关系;分别提取2组菌株的总mRNA,逆转录为cDNA,通过荧光定量PCR(RT-PCR)测其相对表达量,分析其表达水平与耐药的关系,并探讨Efg1与ERG3在唑类药物耐药中的相互关系。结果:1.本试验共收集VVC患者阴道分泌物标本184例,菌种分布显示:白念珠菌146株(79.35%),光滑念珠菌22株(12.0%),热带念珠菌6株(3.62%),近平滑念珠菌5株(2.72%),克柔念珠菌2株(1.01%),其它3株(1.63%)。2.体外药敏试验显示:50株白念珠菌对氟康唑(fca)、伊曲康唑(itr)、伏立康唑(vrc)的耐药率分别为44%、56%和50%,且存在交叉耐药现象。3.基因测序显示:(1)erg3测序结果:1株出现r352h、2株出现w219c,此3株菌均对fca、itr、vrc交叉耐药。(2)efg1测序结果:6株出现了v86i,其中1株对itr单独耐药,余5株均为敏感菌株。4.耐药组(分别耐fca、itr、vrc及交叉耐药)和相应敏感组的erg3、efg1mrna相对表达量统计学分析显示:(1)erg3mrna表达量分析:8组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结果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1)fca敏感组(2.01±0.60)高于耐药组(0.59±0.36),t=10.29,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itr敏感组(2.21±0.52)高于耐药组(0.73±0.43),t=10.97,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vrc敏感组(2.10±0.57)高于耐药组(0.66±0.40),t=10.42,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全敏感组(2.54±0.39)高于交叉耐药组(0.31±0.22),t=17.99,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efg1mrna表达量分析:4组耐药组均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用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r)表示。(1)fca耐药组(2.02±2.78)高于敏感组(0.55±0.65),平均秩为39.5和14.5,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itr耐药组(1.74±1.75)高于敏感组(0.45±0.34),平均秩为36.48和11.52,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vrc耐药组(1.88±2.22)高于敏感组(0.48±0.50),平均秩为38和13,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交叉耐药组(3.68±5.88)高于敏感组(0.34±0.11),平均秩为19.5和7.0,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erg3与efg1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相关系数r=-0.614,p<0.001,二者呈负相关。结论:1.本地区白念珠菌感染仍在vvc中占主导地位,且对唑类药物存在不同程度耐药,故治疗vvc时应该以菌种鉴定和药敏分析为指导。2.erg3高表达可能增加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敏感性;erg3突变可使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w219c、r352h是否参与唑类药物耐药仍需进一步的去证实。3.Efg1高表达可能增加唑类药物的耐药性,但Efg1突变与耐药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的研究。4.白念珠菌Efg1和ERG3在唑类药物耐药中呈负相关,Efg1负性调控ERG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