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花楸树(Sorbus pohuashanensis)是我国北方珍贵的具有很高观赏和经济价值的蔷薇科小乔木树种。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开发力度不断加大的影响,目前该树种在我国部分地区的野生种群数量日趋减少。为探索我国北方花楸树天然更新不良的动物性制约因素,了解食种实动物对花楸树种子命运和种群更新策略的影响,以便为其野生资源保育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对其结实特征、昆虫类种实捕食者、食种实鸟类、小型啮齿动物种实捕食者、种实被捕食消失规律、种实初级扩散与次级扩散等内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楸树种子总产量较高,能为自然更新提供充沛的种源供应,其果实特征适合被动物取食与传播。昆虫和鸟类是花楸树树冠层的主要种实捕食者:在果实正式散布前,果实的总平均虫害率是6.6%,因昆虫的破坏造成的种子败育率是2.0%,昆虫的取食相对减少了地面种子库的输入量。对花楸树果实有拜访行为的鸟类有8种,其中食果肉鸟类斑鸫(Turdus naumanni cunomus)、灰喜鹊(Cyanopica cyana stegmanni)和白背啄木鸟(Dendrocopos leucotos leucotos)对花楸树种子有传播作用,通过鸟类取食观察和统计表明,这3种鸟对花楸树果实的拜访频率分别为54%、12%和7%,取食后第一落点集中于离母树5-10 m的距离之间(占68.2%),其次为离母树5 m的距离以内(占27.3%),离母树10 m以外的比例很小(占4.5%)。果实在鸟类消化道内的滞留时间长20~35 min,表明鸟类对花楸树种子的长距离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啮齿类和二次取食的鸟类是地面种实的主要捕食者。研究地主要发现2种小型啮齿类动物,棕背平(Clethrionomys rufocanus Sundevall)和花鼠(Eutamias sibiricus),二次取食的鸟类以斑鸫为主。人工摆放种实试验表明,在不同生境地面摆放的果实6-7d内全部消失;落在地面的种实消失率有一定规律性,果实降落到地面后24 h内消失率为11.5%,48 h内59.0%的果实消失;平均3 d累计果实消失率为68.0%,表明种实落在地面的时间越长,逃脱捕食的可能性越大。在研究地棕背平和斑鸫数量庞大,对花楸树种实捕食作用强烈,说明花楸树种实是鼠类和鸟类的偏好食物。小型啮齿动物是花楸树种实的巨大消耗者,但花楸树依然需要依赖动物的捕食来传播种子。花楸树为多种动物提供食物,而动物取食为花楸树传播种子,动物的取食将对花楸树的天然更新有重要的影响。鸟类对花楸树种子的传播和种群的扩散作用不是因为其消化道环境的萌发促进作用的结果。鸟类消化后的花楸树种子萌发率并没有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延迟了种子萌发时间。模拟鸟类消化道环境的酸性和高温处理明显降低了花楸树种子的萌发率,但酸性和高温处理后提高了种子的萌发速度。以上分析表明,动物对散布后的花楸树种实有强烈捕食作用,使可供花楸树自然更新的种子资源数量减少,从而可能对花楸树野外自然更新有限制作用。但是鸟类对花楸树种实的捕食促进了其种子的长距离传播与散布,从而有利于花楸树种群自然更新范围的扩大,进而有利于种群的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