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旅大10-1地区东二下亚段的地质特征,从储层的成因模式入手,综合利用地质、地震、测井、生产及各类测试等方面的资料,对旅大地区10-1地区辫状河三角洲储层砂体进行精细刻画,通过在垂向上细分时间单元,从小层级别上分析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储层的非均质性。本次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为:(1)根据地区的钻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构造演化特征及相关文献的调研,按照旋回对比、分级控制的原则进行小层对比,并在对比过程中注意沉积学原理的合理应用,局部适当调整东营组二下亚段II、III油组小层的地层界线,将II和III油组分别共划分6个砂组,16个小层。通过对比发现,工区内各小层地层厚度变化不大,沉积较为稳定,符合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特点。(2)东营组二下亚段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旅大10-1区块东二下亚段II、III油组对应两个中期下降半旋回,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物源来自西北方向,形成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3)通过对工区中的泥质夹层及钙质夹层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条件进行分析,同时利用泥质夹层与钙质夹层对单砂体进行垂向上划分,总结了单砂体在垂向上、剖面上的边界标志,从而对工区主要储层砂体进行单砂体刻画,并总结相关平面分布规律。(4)储层非均质性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以沉积单元为单位,通过工区层内、层间变异系数,突进系数和级差等参数表征了层间、层内非均质性,通过对砂体展布、储层孔渗物性参数的平面分布规律进行分析,认为储层非均质性平面非均质特征明显受沉积微相带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