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鱼类生活史中,由于生活的环境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任何一个因子的改变都可能使鱼类面临饥饿或营养匮乏的胁迫,而当胁迫因子改善或消失,生活环境恢复正常时,鱼类的生长速率与一直处于正常环境中的鱼相比较快,即出现补偿生长现象。团头鲂原是栖息在长江中下游湖泊中的野生种,由于其具有养殖成本低、生长快、味道鲜美、成活率高等优点,而被作为优良的草食性鱼类品种普遍推广到全国。然而近年来我国养殖的团头鲂群体开始出现种质退化现象,养殖个体出现了性早熟、个体小型化、病害滋生、鱼肉品质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也与养殖环境的变化相关。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饥饿再投喂对鱼类形态学、生理生化及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的研究。为了从分子和遗传学的角度研究团头鲂幼鱼对营养环境变化的应答机制,本文利用饥饿再投喂实验模拟鱼类生活中遭受的环境胁迫,从三个方面分析饥饿再投喂对团头鲂幼鱼的影响:饥饿再投喂过程中实验鱼表型和肌肉特异性表达的MRFs基因家族表达量的变化以及实验结束时实验鱼肌纤维细胞分布结构的差异。结果如下:1.在饥饿再投喂后各组实验鱼体长没有变化,处于饥饿状态的的C组(饥饿14d投喂14d再饥饿14d)实验鱼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而B组(饥饿7d投喂7d,共3个周期)和D组(饥饿21d投喂21d)对照组持平。饥饿再投喂过程中各组实验鱼的肥满度和肝体比的分析结果如下: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实验鱼肥满度呈下降的趋势,而复食足够长的时间后可以上升至正常水平;团头鲂幼鱼在遭受饥饿胁迫时首先调用肝脏中的营养物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可能调用胴体中的营养物质,而在恢复摄食的过程中,首先将能量储存在肝脏中,之后再将剩余的能量储存在胴体中。2.饥饿及再投喂对团头鲂幼鱼红、白肌肌纤维的增生和肥大均有较大影响:饥饿会导致团头鲂红、白肌肌纤维细胞的小型化;饥饿后再投喂可以使肌纤维细胞的肥大加快。3.饥饿及再投喂对团头鲂幼鱼白肌中MRFs基因家族中四个基因的表达均有影响:即Myf3和Myf6基因在饥饿的过程中均有升高的趋势,不同的是饥饿对Myf3基因表达的影响较小,而Myf6基因的表达量受饥饿的影响较大,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量显著升高。Myf4和Myf5在饥饿到21d的团头鲂幼鱼白肌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同一时期的对照组,并且Myf4应对饥饿相应的表达下降趋势更强烈一些。4个基因的表达量变化均和饥饿时间高度相关,且其表达量均在实验鱼饥饿21d投喂7d后显著升高,随着再投喂时间的增加而逐渐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