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抑郁症是一种包括多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的复杂情感性精神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活动能力减退、思维与认知功能迟缓为主要临床症状。因患病率、伤残率、复发率较高,我国卫健委在《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将其列为重点疾病。中医学中“抑郁症”属情志病范畴,与郁证、百合病、脏躁等相似,与情志之郁的“忧郁”较为一致。临床治疗该病一般以抗抑郁药物为主,心理及其他疗法为辅。中医药治疗抑郁症有中药、针灸、情志干预等多种疗法,并有不良反应少、患者依存性高等优势。情志相胜疗法,即有意识地激活、调动患者特定情志体验,以制约、消除相应病态情志的心理疗法,作为一种极具中医特色的心理干预方法,其对改善抑郁症状、提高疗效有积极作用。“喜胜忧”是常见的干预抑郁症的情志相胜疗法,效果确切。简言之,“喜胜忧”就是以正性、积极的情绪制约、调节负性、消极情绪的过程。中医理论认为,“喜”能缓和气机运行的强度与速度,以免出现忧思引发气郁、气郁又致忧思的恶性循环,并能缓解轻型抑郁或抑郁初期的“气郁”症状。但对其作用的机制的研究,目前多从气机变化、阴阳五行等中医理论角度进行探讨,少见认知神经机制层面的探索。目的①制订实验用标准化的情志视频材料库。②证实“喜”激活能调整抑郁症患者的负性认知加工偏向。③明确“喜”激活后,抑郁症患者对于模糊情绪面孔迫选任务中,ERP成分(P2、N2)的特征。方法1.研究一 基于中医学情志理论的内涵,借鉴经典医案及“中国情绪材料情感图片系统”、“中国面孔表情图片系统”等成果,结合本团队工作基础,制订实验使用的标准化情志视频材料库。工作分为原始视频素材选取、初次筛选、量化评定等步骤。首先通过互联网检索、问卷调查及查阅文献等方法收集视频源文件,再以问卷及访谈结果为依据对其进行初步筛选,再招募180名被试对剪辑后的视频片段进行量化评估,最终以被试对视频的量化评价结果为依据,确定最终的视频材料库。2.研究二将上述标准化视频片段剪辑为情志激活材料,以此对抑郁症患者及健康对照被试进行情志激活,探索“喜”激活后,抑郁症患者与健康对照组在模糊面孔情绪迫选任务中行为学结果与ERP成分(P2、N2)的差异,以阐释“喜胜忧”调整抑郁症患者的负性认知加工偏向的机制。研究二中抑郁症患者组招募方式为张贴海报、临床医师介绍等,健康对照组招募方式为张贴海报、网络发布信息等,并根据抑郁症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信息匹配健康对照被试。ERP实验流程为,首先根据随机入组情况,对抑郁症患者与健康被试进行“喜”或中性情志刺激,即观看对应的标准化视频片段,以此将被试分为抑郁症喜激活组、抑郁症未激活组、健康对照喜激活组、健康对照未激活组四组,观察各组被试对经马赛克处理中性面孔图片的情绪迫选反应差异,以对靶刺激的行为学判断、ERP成分(P2、N2等)为结果指标,探索“喜胜忧”在干预抑郁症患者的负性情绪控制、负性情绪增强等阶段起何种作用。结果1.研究一制订了标准化的情志激活视频材料库。该材料库包括能诱发“喜”的视频片段21个、能诱发“悲”的视频片段8个、能诱发平静情绪的中性视频片段13个。经检验,该视频库信、效度较高,所选视频能较准确地诱发靶情绪,情绪强烈程度较为合理,每段视频均包含靶情绪类型、时长、击中率、情绪强度效价、唤醒度、动机强度等参数,且不同类型视频在效价、唤醒度、动机强度三个维度的评分存在差异,具有一定区分度。综上,该视频库可提供“喜”“悲”及中性情志激活的实验刺激材料,并具有较准确的情绪激活量化参数,可为中医情志相关实验研究提供标准化工具。2.研究二共纳入被试89例,其中抑郁症患者44例(男性20例,女性24例),健康对照组被试45例(男性22例,女性23例)。不同组间被试对靶刺激的正性、负性情绪表情的判断次数差异显著(F=6.879,p=0.012),抑郁健康组间及不同情志激活方式间均存在显著主效应,抑郁健康分组与不同情志激活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对于抑郁症患者,中性情志激活后作出负性情绪表情判断的次数显著大于正性情绪表情,但在喜激活时,判断为正、负两种情绪表情的次数无统计学差异。而对于健康对照组被试,在中性情绪条件下,对正、负两种情绪表情的判断差异不显著,但在喜激活条件下,将靶刺激判断为负性情绪表情的次数均显著小于正性情绪表情。反应时结果显示:抑郁健康组间、情志激活方式的主效应均不显著,抑郁健康分组与不同情志激活之间不存在交互效应。ERP成分的统计结果显示,P2潜伏期在抑郁、健康组间各脑区的主效应均显著,在左额区、右额区、顶区均为抑郁症组大于健康对照组,在枕区,抑郁症组小于健康对照组;情志激活主效应在四个脑区均不显著;抑郁健康分组与不同情志激活的交互作用在四个脑区均不显著。各组被试不同脑区P2成分潜伏期,在左额区、右额区及顶区,均为抑郁症患者喜激活后大于健康对照组喜激活及中性情志激活;在枕区抑郁症患者喜激活及中性情志激活后分别均小于健康对照组喜激活及中性情志激活。P2波幅的统计结果显示,各组被试不同脑区体现出一定差异。抑郁、健康组间在四个脑区的主效应显著,均为抑郁症组小于健康对照组;情志激活主效应在右额区及顶区主效应显著,均为喜激活小于中性情志激活;抑郁健康分组与不同情志激活的交互作用在四个脑区均不显著。各组被试不同脑区P2成分波幅比较结果如下:在左额区、右额区及顶区,均为抑郁症患者喜激活小于健康组喜激活及中性激活,抑郁症患者中性激活也小于健康组中性激活;在枕区,抑郁症患者喜激活及中性激活小于健康被试中性激活。N2潜伏期的统计结果显示,各组被试不同脑区体现出一定差异。抑郁、健康组间在枕区的主效应显著,抑郁症组小于健康组,而在左额区、右额区、顶区均不显著;情志激活主效应在四个脑区均不显著;抑郁健康分组与不同情志激活的交互作用在四个脑区均不显著。枕区N2成分潜伏期,抑郁症患者喜激活及中性情志激活后分别均小于健康对照组喜激活及中性情志激活。N2波幅的统计结果显示,各组被试不同脑区体现出一定差异。抑郁、健康组间在四个脑区的主效应显著,均为抑郁症组小于健康对照组;情志激活主效应在四个脑区均不显著;抑郁健康分组与不同情志激活的交互作用在四个脑区均不显著。对各组被试不同脑区N2成分波幅比较,抑郁症患者喜激活及中性情志激活分别均小于健康组喜激活及中性激活。结论1.本研究制订了标准化的情志激活视频材料库。该材料库包括“喜”“悲”及中性情志激活的实验材料,包括“喜”视频片段21个、“悲”视频片段8个、中性视频片段13个,每段视频均有较为准确的情绪激活参数,可为中医情志相关实验研究提供标准化工具。经检验,该视频库信、效度较高,所能较准确地诱发靶情绪。每段视频均包含靶情绪类型、时长、击中率、情绪强度效价、唤醒度、动机强度等参数,且不同类型视频在效价、唤醒度、动机强度三个维度的评分存在差异,具有一定区分度。2.本研究证实了抑郁症患者存在负性认知偏向,被试的情绪迫选结果、P2及N2成分均支持此结果。抑郁症患者组更倾向于将不确定的中性刺激的情绪属性判断为负性,而在健康被试中不存在此偏向。相对于健康被试,抑郁症患者对于面孔图片的视觉激活更加敏感,P2峰值更早出现,但在更高级的思维判断阶段,抑郁症患者的反应却迟于健康人,且在关注表情面孔时,主动分配的注意资源更少。N2结果显示,抑郁症患者对于面孔图片视觉激活的抑制较敏感,且对于面孔图片刺激引发情绪反应的控制机能较弱。抑郁症患者的负性认知偏向在早期被动的视觉刺激加工阶段已经出现,也存在于注意中期过程及认知资源的分配阶段。3.在行为学层面,“喜”激活后,抑郁症患者负性认知偏向的程度有所减轻,而健康人也更倾向于对不确定的中性刺激做出正性情绪的判断。对于ERP成分,抑郁症患者喜激活后P2波幅略有降低,呈边缘显著,可能与其对于表情面孔注意资源分配减少有关。而N2潜伏期与波幅在喜激活与中性情志激活两种水平间差异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