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大肠黏膜和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主要为为腹痛、腹泻、粘液脓血便,并伴有一些肠外和全身表现。目前多数学者认为促炎细胞因子与抗炎细胞因子失衡对UC的发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氧自由基(OFR)损伤在UC发病中的作用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艾迪莎(Etiasa)为美沙拉嗪颗粒,有效成分为5 -氨基水杨酸(5-ASA),是治疗UC的主要药物,其作用机制为抑制结肠黏膜释放白三烯,清除活性氧等损伤因子,抑制激活的白细胞产生炎症递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培菲康)内含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肠球菌,其独有的包衣技术可以抵抗胃酸的作用到达肠道释放活菌,提高内源性防御屏障,抑制并清除肠道中致病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减少肠源性毒素的产生,从而达到治疗UC的目的。目的:探讨艾迪莎(美沙拉嗪颗粒)及艾迪莎与培菲康(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联合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细胞因子TNF-α、IL-8及IL-10以及氧自由基指标SOD、MDA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培菲康在治疗UC中的作用。方法:38例U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艾迪莎(1.0g/次4次/日)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培菲康(420mg/次,3次/日),疗程均为2个月。分别于入院后次日及2个月后,清晨空腹采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各项生化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TNF-α、IL-8及IL-10水平,亚硝酸盐法测定血清SOD活力;MDA采用TBA显色法测定。整个用药过程中观察患者的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进行评分。结果:①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TNF-α、IL-8水平均有所降低,而以治疗组降低更为显著(P<0.05);IL-10浓度较治疗前均有所升高,而以治疗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SOD活力均有所升高,而以治疗组升高更为显著(P<0.05);MDA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而以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为89.5% ,对照组78.9%,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艾迪莎联合培菲康较单独使用艾迪莎治疗能够更有效的抑制炎症反应,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TNF-α、IL-8水平,提高IL-10的水平以及降低MDA水平、升高SOD活力有关,从而达到治疗UC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