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收入差距的时空特征分析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syzg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显著增长。早期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源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进,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经营性收入增长明显;伴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农民逐渐开始脱离土地的束缚,向城市流动,以出卖劳动力来获得工资性收入,从而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占比越来越大;近年来,根据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支付性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农民收入的提高在全国各地区并不可能是严格同步的,其中必然会由于各种原因而带来农民间收入出现一定的差距,甚至是各分项收入也会出现较大的差距。合理的收入差距会刺激人工作的积极性,但过大的收入差距却有碍社会公平,因而度量我国农民收入差距是必要的。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泰尔指数来衡量我国农民总收入差距、各分项收入差距以及各省市区内的农民收入差距。从计算结果来看,我国农民总收入差距在进入2006年之后开始明显下降;从四种收入来源看,在进入新世纪之后,家庭经营性收入导致的差距基本稳定,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造成的差距呈现小幅下降趋势;不过相对于其他收入,财产性收入一直是农民收入中差距最大的来源项。从各种收入差距对总收入差距的贡献度来看,工资性收入差距的贡献一直占据75%左右,为农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家庭经营性收入造成的差距已经可以忽略不计,而财产性收入差距和转移支付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现阶段由于这两种收入在绝大多数农民收入中占比较小,因而未对农民总收入差距造成明显的干扰,不过其变动趋势值得警惕。  从各省农民收入差距来看,收入差距变动趋势并不统一,有的省份农民收入差距显著恶化,如湖南;有的省份农民收入差距改善明显,如山西,综合来看2006年到2007年间可以看作是一个转折点。从时间上来看,我国农民收入差距呈现明显的趋同性,且东中部地区内部也会趋同,但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并不趋同。从空间上来看,区域间农民收入差距是我国农民收入差距的主要来源,从Kernel密度曲线来看,由单峰向双峰过渡明显。  从我国农民收入差距的地域特征来看,地区间收入差距是关键所在。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来讲,同一种解释变量在中部地区对农民收入差距的改善程度较小。
其他文献
产业结构作为决定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其调整和变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否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国内外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
1935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冲破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长驱二万五千里,到达陕北吴起镇;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延安;1947年3月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1948年3月23日,国民党对我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被粉碎后,为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东渡黄河前往华北。毛泽东、党中央在陕北这片热土上战斗了13个年头,史称延安时期。这是我党领导人民扭转历史乾坤、开创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飞速增长的同时,消费率却在不断下降,消费与投资比例严重失调,内需不足的长期持续严重制约了经济实现又快又好增长,因此,逐步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
在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西移的战略阶段,对于中部省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中部省份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全国性的经济技术转移、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要求等,使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