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自主性”是学界经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或术语。然而,对于究竟什么是文学的自主性以及在什么层面上确立文学自主性的理论依据,人们的理解并不一致。这种状况进一步影响着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实践。因此,全面清理当前流行的主要文学自主观,揭示出文学自主性的基本内涵及其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对“文学自主性”的使用现状做了系统的梳理,辨析了各种文学自主性观念之间的分歧以及局限。西方近代以来,各种学说主要从美学、语言学、社会学三大思路来探索文学的自主性问题。中国新时期以来,文学自主性问题的提出,主要针对的是政治对文学的粗暴干涉。这些有关文学自主性的学说、思潮促进了对文学规律的认识,同时也出现了对文学自主性理解的诸多偏颇,其中大多试图割裂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以建立纯粹的文学王国。这种探索文学自主性的思路并不符合文学的客观存在实际。 本文对文学自主性的基本内涵以及具体表现做了系统考察。首先对自主性进行了哲学意义上的辨析,指出自主性存在于制约与超越的矛盾运动中。然后论证了包括文学在内的审美活动是最能体现人的自由自觉本质的人类活动。文学自主性具体存在于感性的文学活动中,作家正是在对各种限制、束缚的超越中体现出文学的自主性。 文学自主性是文学的基本品质,始终存在于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在人类社会的每个历史阶段,影响和制约人的生存、发展的因素并不相同。这种社会历史的差异,使文学自主性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文学表现的主题、审美评价的重心以及思维方式上都体现出各个时代的特点。但是,文学都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着一定的超越,体现出自主性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