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拱肋下承式连续梁拱组合桥边中跨比及极限跨径研究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拱肋下承式连续梁拱组合桥是在传统连续梁桥与拱桥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具有材料利用率高,受力合理,造型美观、适应性强等优点,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空间。单拱肋下承式连续梁拱组合桥边中跨比及极限跨径的研究对桥跨布置、桥址选择等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分析单拱肋下承式连续梁拱组合桥受力和变形的基础上,对边中跨比及极限跨径进行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弹性中心法,推导出变截面无铰拱在拱脚发生转动和沿水平分布的竖向均布荷载作用的杆端内力解析式。引入膜张力假定,采用位移法,推导出全桥均布恒载和中跨满布活载作用下单拱肋下承式连续梁拱组合桥的支座反力、内力和跨中挠度解析式,基于该解析式对某单拱肋下承式连续梁拱组合桥进行分析,得出内力、反力和位移解析解,将该解析解与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得出的数值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者误差不大,说明解析式推导正确。(2)利用所推导的解析式,分析了边中跨比对单拱肋下承式连续梁拱组合桥的支座反力、内力及挠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主梁边支座反力、拱顶弯矩、拱脚弯矩、中跨跨中弯矩以及边跨最大正弯矩均随边中跨比λ的增大而增大。当梁拱抗弯刚度比kba=1/80时,中支座左端弯矩和边支座转角均随边中跨比λ的增大而增大,而边中跨比λ的改变对中支座右端弯矩和中跨跨中竖向挠度的影响较小。当梁拱抗弯刚度比kba=1或kba=80时,中支座左端弯矩、中支座右端弯矩和边支座转角均随边中跨比λ的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中跨跨中竖向挠度随着边中跨比λ的增大而减小。(3)通过研究边中跨比对单拱肋下承式连续梁拱组合桥边支座反力、控制截面弯矩及挠度的影响,得出限制边中跨比合理值的三种因素,包括支座反力不小于0,边跨与中跨最大正弯矩比不大于1,中支座与跨中最大弯矩比不小于-2。通过对某单拱肋下承式连续梁拱组合桥三种限制因素的分析,得出其边中跨比的合理值范围为0.231~0.110。(4)利用材料极限强度、侧倾稳定和主梁跨中挠度三种控制条件,对单拱肋下承式连续梁拱组合桥的极限跨径进行理论推导,得出三种条件下的极限跨径解析式。利用该解析式对单拱肋下承式连续梁拱组合桥进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由材料控制的极限跨径随着矢跨比kf的增大而增大。由稳定控制的极限跨径随着kf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由竖向挠曲变形控制的极限跨径随着kf的增大而减小。通过三种控制条件,对某单拱肋下承式连续梁拱组合桥的极限跨径进行分析,得出该桥在截面确定情况下的其极限跨径为178m。
其他文献
作为图染色问题的一种推广,图的标号问题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自诞生以来就成为了图论研究领域中最热门的方向之一。近年来,通过对各类标号模型的研究,得到的一些成果在科学技术和工程领域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使得图标号问题备受关注。标号模型通常来自于实际问题中所隐含的拓扑关系,对这些模型的研究不但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也促进了图论自身的发展。标号问题通常指为图的顶点或边分配自然数,使其满足某些特定的条件,根
学位
科技发展突飞猛进,高新技术层出不穷,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不断加快。智能交通、无人驾驶、车路协同等技术已经完善并趋于成熟,交通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正在形成,部分产品开始落地并迅速博得人们的青睐。其中,针对车辆的定位技术是“智能新交通”的关键一环,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是“交通强国”战略的关键核心。无线传感器网络(WSN)使得万物互联成为可能,而位置信息是WSN中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通过或者结合WS
我国既有繁忙干线铁路承担了我国铁路大部分运输任务,覆盖了我国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和重点城市、区域,而提速道岔在我国干线铁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数量庞大,种类繁多。道岔作为铁路轨道的核心装备,也是轨道部件中的薄弱环节,曾长期制约着我国铁路提速的整体进程,尤其是固定辙叉式道岔,其结构形式较为特殊,因为存在有害空间,车辆通过道岔时引起强烈的冲击和振动,这种冲击和振动将恶化道岔的工作条件,产生多种道岔病害,其
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安全,一直以来把“故障—安全”作为铁路设备的重要技术指标。列车运行控制系统作为我国现代化高速铁路自动化信号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我国现代高速铁路列车安全、快捷地运输的关键一环。但由于周围环境的不可抗性和列控系统自身结构复杂性,使得列控车载设备在实际运行中会发生故障。目前,对列控车载设备的诊断和维修主要依靠人工,但是人工检测会有以下几个缺点:(1)故障数据记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机械臂广泛应用于弧焊、喷涂和装配等任务,在工业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智能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生产工艺的提升,机械臂的任务变得更加复杂,同时制造业从规模化生产向用户定制、个性化生产转型,对机械臂的轨迹跟踪控制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机械臂轨迹跟踪的高精度控制,保证机械臂在不同环境、不同任务下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