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因能直观的显示穿刺针进针路线、针尖位置及局麻药扩散动态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但临床实际操作中仍常会出现穿刺针显像不佳、针尖偏移等情况,致操作时间过长、穿刺次数过多。如何改善穿刺针的显影效果,减少穿刺次数,提高阻滞成功率,是临床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Pajunk穿刺针表面设有凹槽,根据漫反射原理,在超声下能够获得高频率的反射波,使得显影较为清晰。本研究将Pajunk穿刺针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通过观察穿刺针超声显影效果,探究Pajunk增强回声针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能够为临床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技术作指导,使神经阻滞的实施的更加安全有效。方法:选择年龄为18-70岁,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排除合并有心、肺、脑等重要脏器损害,凝血功能异常,局部麻醉药物过敏史,神经系统疾病及穿刺部位伴有皮肤破损、感染等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二组,每组30例,Pajunk增强回声针(22G,50mm)组(E组)和普通针(22G,50mm)组(N组)。两组患者均于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主要观察指标为:穿刺针超声图像清晰度及评分、穿刺进针次数、阻滞操作时间和患者满意度;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及运动阻滞维持时间,穿刺相关并发症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本研究共选择神经阻滞麻醉下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其中,N组1例患者因故被剔除,最终E组患者30例,N组29例。二组患者在性别、身高、体重、BMI、年龄、手术时间一般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组穿刺针超声显影清晰患者28例(93.33%),N组12例(41.38%),E组穿刺针超声显影清晰度度评分(2.4±0.7),N组(1.4±0.7),与N组相比,E组穿刺针超声显影清晰度明显提高(P<0.05);E组对神经阻滞效果满意患者28例(93.33%),N组21例(72.41%),E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上应用上,与N组相比,E组穿刺进针次数较少(1.3±0.4 vs 1.6±0.6,P<0.05),阻滞操作用时较短(5.0±1.4 vs 8.1±1.4,P<0.05),感觉阻滞起效时间(8.3±1.0 vs11.0±1.5,P<0.05)与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较短(11.4±0.9 vs 14.7±1.4,P<0.05),感觉阻滞维持时间(547.7±31.6 vs 460.7±38.9,P<0.05)与运动阻滞维持时间(452.1±45.1 vs 357.9±30.5,P<0.05)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相关并发症发面,E组患者穿刺时疼痛发生率(73.3%vs 34.5%),穿刺部位出血发生率(26.7%vs 10.3%)及进针困难比值(83.3%vs 6.9%)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1和T2时刻,二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3和T4时刻,E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低于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ajunk增强回声针能够提高穿刺针超声显影的清晰度,应用于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但穿刺针仍存在着设计上的不足,需进一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