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雪菊是我国新疆地区常用维药,具有清热解毒、化湿止痢的功效,维吾尔族人将其作为茶饮并用来预防心血管疾病。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雪菊具有降糖、降脂、降压的功效,主要活性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但在降血脂作用方面研究较薄弱。本课题前期研究表明,雪菊总黄酮具有明确的降低血脂作用。本文在此工作基础上,对雪菊总黄酮及其中主要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其体外降低甘油三酯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研究,初步阐释雪菊总黄酮降血脂的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雪菊药材釆用7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AB-8大孔树脂柱精制获得雪菊总黄酮(CTE);CTE经LX2000树脂、C18反相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等柱层析技术分离纯化得到4个化合物,经UV、MS、NMR等波谱技术鉴定为黄诺玛苷(Fla,1)、异奥卡宁(2)、马里苷(3)和奥卡宁(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双波长分析法,首次建立了同时测定雪菊中该4个指标性成分含量的方法。色谱条件:Agilent 1260高效液相色谱仪;Cosmosil 5C18-AR-Ⅱ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1%乙酸溶液(B)梯度洗脱,0~20 min,16%A,20~35 min,16%~25%A,35~45 min,25%-90%A;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80 nm(1和2)和378nm(3和4)。测定CTE中黄诺玛苷、异奥卡宁、马里苷和奥卡宁的含量依次为64.31mg·g-1、20.54 mg·g-1、114.3 mg·g-1和16.64 mg·g-1。采用LC/MS/MS分析,进一步对雪菊总黄酮中的9种黄酮类成分进行了归属。上述分析方法快速、准确,可为雪菊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参考。采用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体外实验模型,考察雪菊总黄酮和马里苷、黄诺玛苷对油酸诱导的脂肪变性HepG2细胞内脂质代谢的影响。实验分为正常组,模型组,CTE(3.75、7.5、15μg/mL)组,马里苷(0.0125、0.025、0.05μmol/m L)组,黄诺玛苷(0.025、0.05、0.1μmol/mL)组,阳性药非诺贝特(200μg/mL)组。各组细胞培养24h后,测定各组细胞内甘油三酯(TG)、细胞和上清液中游离脂肪酸(FFA)含量;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细胞内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α受体(PPARα)、二脂酰甘油酰基转移酶(DGAT)和肉毒碱棕榈酰基转移酶1A(CPT1A)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与正常组比较,油酸造模组细胞内TG和FFA及细胞上清液中FFA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雪菊总黄酮(7.5μg/mL、15μg/mL)和马里苷(0.025μmol/mL即11.25μg/mL,0.05μmol/mL即22.45μg/mL)可降低细胞内TG和FFA及细胞上清液中FFA的含量(P<0.01或P<0.05),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趋势;黄诺玛苷(0.025、0.05、0.1μmol/mL)未观察到该作用。油红O染色实验结果与该结果一致。(2)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雪菊总黄酮(7.5μg/mL、15μg/mL)和马里苷(0.025μmol/m L,0.05μmol/mL)均可上调PPARα和CPT1A蛋白的表达,同时下调DGAT蛋白的表达(P<0.01或P<0.05),说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通过激活细胞内PPARα后,调节相关靶基因DGAT和CPT1A的表达有关。结论:体外实验结果首次证明,雪菊总黄酮具有显著降低甘油三酯的活性,马里苷是其中有效成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