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苹果属分类学研究已经有250 多年的历史。自1754 年该属建立以来,先后发表了500 多个双名。本文全面回顾了世界苹果属系统分类学研究的历史,以经典的形态分类学为基础,结合叶表皮、种皮微形态特征,以及前人对本属植物在细胞学、孢粉学、植物化学、分子系统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查阅模式标本及模式标本照片,大量考证原始文献,查阅标本和野外采集等对世界苹果属植物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共查阅了国内主要标本馆馆藏苹果属植物标本4 000 多号,拍摄了近20 000 张标本照片,并对湖北保康、神农架、云南丽江、昆明西山、四川峨眉山、浙江天目山、山东泰山、安徽黄山等地进行了大量野外调查采集与观察。经整理,本文共记载苹果属植物野生种22 种,32 个种下分类单位,21 个栽培种。其中新变种7 个,新转移或新组合种下分类单位11 个,新归并了35 个分类单位,变更种名3 个,发现四川、安徽新记录种各1 个,新定不合法名、裸名130 多个,为11 个种或种下单位选定新模式或后选模式标本, 改正了一些错误的种加词词尾以及其他一些命名方面的错误。在上述工作基础上,本文还获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 1. 对苹果属分类系统进行全面修订,建立1 个新亚属、1 个新杂种亚属、2 个新组、3 个新杂种组、2 个新系、1 个杂种系,重新订正了山荆子组的组名,对2 个系进行了转移处理,等等。首创在属内系统中采用自然种与栽培种并列制,既可正确处理自然种间的亲缘关系,又能显示栽培种的系统地位。2. 首次应用扫描电镜对叶表皮微形态和种皮微形态对本属进行分类学研究,发现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和种皮微形态特征对本属植物系统学研究有重要意义,能较为清晰地显示出本属植物的进化地位,对亚属、组级区分均有重要辅助作用。此外对叶表皮还采用光学显微镜进行了研究,发现叶表皮细胞形态、排列方式对分类学研究也有辅助作用。3. 首次对苹果属植物的地理分布和区系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分析推断了本属植物多样性中心及起源中心。4. 分析了本属植物各分类性状的分类学意义,首次采用果实中果心分离性状作为属下第一级分类依据。采用该性状分类不仅没有过渡类型,而且使本属分类研究及进化性研究与苹果亚科统一起来,可以更好地体现本属在苹果亚科中的进化地位,也较客观地显示了本属内属下分类单位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5. 确认栽培苹果的学名为M. pumila Mill.,但鉴于M. domestica Borkh.已经被国内外植物学家和园艺学家广泛采用,笔者已向国际植物学会提交保留名提案,建议保留M. domestica,同时废弃M. pumila。6. 分别采用营养器官、花、果特征为主索引编制了三套检索表,以满足不同生长时期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