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肠息肉是指于肠腔粘膜表面突出的肉眼可见的各种隆起,凸向肠腔,还未确定病理性质的息肉样病变。据研究报告,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大概在1.4%至20.4%,是大肠癌的重要癌前病变[1],而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一半以上的大肠癌是由于肠道腺瘤息肉的癌变所致,因此,大肠腺瘤息肉是最多见的大肠癌癌前状态,这一观点已被广泛认可。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在亚洲地区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呈上升的态势,而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和膳食结构以及生活节奏都产生显著变化,根据2017年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当前,医学界对此病的认识虽然渐趋深入,不过治疗手法上较为单一,现在,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是应用最为广泛且最为成熟的技术,但切除息肉未能改变患者机体内环境,因而复发率及恶变率仍居高不下,这使得结直肠息肉的预防更显重要。研究方法:通过相关文献资料的查询及临床经验的总结,列举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有关临床症状的发病危险因素以及中医证候观察表(附录二)。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山西省中医院(73例),山西省人民医院(134例),山西大医院(70例)及山西中医药大学院附属医院(20例),共297例行肠镜检查并经病理学证实为腺瘤性息肉的患者作为病例组;选择同期在山西省中医院(89例),山西省人民医院(86例),山西大医院(41例)及山西中医药大学院附属医院(10例),共226例行肠镜检查并经病理学证实为非腺瘤性息肉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相关因素调查,对问卷中所调查的相关危险因素各自单独进行单因素分析,初步筛选出各因素中存在统计学意义的,进而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分析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与生活中危险因素的联系。同时,对上述297例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临床表现调查表,进行中医症状、体征、舌象和脉象等四诊信息的汇总,对各临床症状的频数和频率进行统计,进而对四诊资料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并结合临床专业知识归类总山西地区结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研究结果:1.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女性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风险是男性的53%;2.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在已经罹患结直肠息肉的人群中,其病理性质是否为腺瘤性,与年龄并无显著相关;3.家族遗传会增加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风险;4.既往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群,其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率是不吸烟人群的2.264倍,长期吸烟人群是不吸烟人群的2.369倍;5.纤维蔬菜的摄入,按照250g/日的标准设定,纤维蔬菜的摄入量越多,摄入频率越高,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风险越低,发病风险是摄入不足人群的32.7%;6.经常饥饱无度,饮食不规律,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风险是规律饮食人群的5.731倍。7.进食山西陈醋,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保护因素,进食陈醋越多,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率越低,偶尔食用,其腺瘤性息肉发病率,为很少或不食用的42.9%,经常食用,比例可进一步降至3.7%;8.山西地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区分,大肠湿热证型最多,湿象重于热象;第二、脾虚湿蕴证,第三、寒湿阻滞证,第四、气滞湿阻证,第五、瘀血内停证,还有少量无明显临床症状患者。研究结论:1.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男性多于女性。2.已经罹患结直肠息肉的人群中,其病理性质是否为腺瘤性,与年龄并无显著相关。3.家族遗传会增加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风险。4.长期吸烟人群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率高于不吸烟人群。5.足量纤维蔬菜的摄入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保护因素。6.经常饥饱无度,饮食不规律,增加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病风险。7.进食山西陈醋,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保护因素。8.山西地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患者的中医证型区分,大肠湿热证型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