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东铁路是沙皇俄国于1896~1903年间在我国东北地区修建的一条全长约2426公里的铁路,历史上哈尔滨分别至绥芬河、满洲里和大连旅顺的三段铁路统称“中东铁路”。中东铁路沿线俄式、日式建筑遗产资源类型丰富、数量众多,是一条典型的遗产廊道。在当下全国范围内大力倡导全域旅游的背景下,具有多重价值的中东铁路遗产无疑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从社会和经济等层面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带来了契机。然而因为城市用地更新和历史保护矛盾突出,致使许多中东铁路遗产未能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许多珍贵的建筑遗产正在急速消失。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合理有效的整体管控,由遗产集合及周边资源构成的中东铁路遗产廊道的景观破碎化问题日益严重,导致其文化、社会、生态、经济等各方面效能无法有效发挥。论文立足于全域旅游视角,通过对中东铁路遗产廊道进行系统的认知和解构,并从整体空间组织着手,探讨如何构建中东铁路遗产廊道的旅游空间格局,综合解决中东铁路遗产廊道区域旅游业发展滞后、旅游发展不均衡、遗产保护不利、人民生活水平偏低等问题。论文内容涵盖了,全域旅游视角下遗产廊道空间格局构建结构框架;中东铁路遗产廊道历史和现状的分析;中东铁路遗产廊道分层解构研究;通过分析各层次之间、各层次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提出系统构建各层次遗产廊道旅游空间格局的科学方法及技术路线,并通过典型案例进行实证检验。论文技术路线是以遗产廊道的研究体系为基础理论,结合文化地理学、系统论和空间格局相关理论,通过对中东铁路遗产廊道资源特征与发展现状的整理分析,明确从全域旅游视角探讨中东铁路遗产廊道空间格局构建的必要性,并提出全域旅游视角下遗产廊道空间格局构建的结构框架。根据遗产廊道的分层结构特征,明确全域旅游视角下的遗产廊道空间格局可从整体廊道、区段、城镇三个层次进行构建,并对各个层次进行空间格局构建的目标和价值分析,及评价体系建立;分别利用区域竞合理论、点轴理论和游憩地理学理论,结合层次分析法、蚁群算法和最小阻力模型,以3S技术和MATLAB软件为平台,对各层评价指标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及分析,考虑各个层次之间相互控制和支撑关系,完成遗产廊道系统层次化空间格局的构建。论文三个层次对应的具体研究方法为:第一,整体遗产廊道层面,根据地理空间结构和文化传播主体的变化,将整个中东铁路遗产廊道划分为四个区段,每个区段自成体系,又相互合作竞争。构建遗产廊道区段旅游价值评价体系,分析区段间各类指标的比较优势,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遗产廊道4个区段的资源和区位现状,提出遗产廊道区段竞合发展战略,为遗产廊道实现全域旅游提供宏观战略保障。第二,遗产廊道区段层面,首先根据区段内各城镇拥有的相关遗产和周边旅游资源情况,对区段内城镇节点进行筛选,运用定量分析方法从资源数量对比、类型丰富度、平均品质、空间聚集度、城镇区位和城镇通达性六个方面分析沿线城镇遗产旅游开发的潜力,根据评价结果,以筛选出的城镇作为发展格局中的“点”,以中东铁路各段为“轴”,构建遗产廊道区段内城镇间的点轴模式旅游发展空间格局,对区段内各城镇进行分阶段分层次开发,逐步推进整个区段旅游发展,并以滨绥段为例进行区段点轴发展格局构建的实证研究。第三,城镇层面,立足于城镇文脉保护视角,基于游憩地理学理论,以Arc GIS操作平台为工具,在文献梳理和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遗产资源进行筛选和主题分类,将道路的类型、距离和坡度,作为评价网络路径构建适宜性的影响因子,通过最小阻力模型(MCR)公式计算,得到综合阻力较小的道路作为网络路径,并结合道路环境和游憩需求划分步行与车行路径,通过增加景观缓冲节点和服务节点对网络进行优化,并以哈尔滨为例进行中东铁路城镇遗产游憩网络空间格局构建的实证研究。论文的主要创新成果包括:提出了全域旅游视角下中东铁路遗产廊道旅游空间格局构建的理论框架;构建了全域旅游视角下中东铁路遗产廊道竞合发展格局;提出了中东铁路遗产廊道区段旅游发展和城镇资源网络空间格局构建方法。论文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论文在理论层面上通过引入全域旅游概念,从而丰富了遗产廊道理论体系,并通过二者的耦合为区域尺度的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在实践层面上通过构建遗产廊道旅游空间格局,对中东铁路遗产廊道进行整体的保护与利用,保护区域城市文脉和景观特色,促进中东铁路遗产廊道旅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