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认定标准适用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aoling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伤保险条例》第14条至第16条规定了工伤认定的标准,且最高人民法院在总结近些年来各级法院在审理工伤认定行政案件经验的基础上,专门就工伤认定这一典型行政案件的审理作出司法解释,细化了审理此类案件的规则。但是,由于《工伤保险条例》所规定的工伤认定标准简单、抽象,其中充斥着“工作原因”、“工作场所”、“工作时间”、“因工外出期间”、“上下班途中”等不确定性法律概念,加之用工方式的日益多样、复杂,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工伤认定标准的适用提出了诸多的挑战。由《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与《行政审判指导案例》公布的相关指导性案例可以发现,作为工伤认定主体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适用工伤认定标准时所作出的解释过于简单、机械,为用人单位规避法律责任提供了可能,不能有效保障主观上无恶意的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罹患职业病后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  《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目的在于确保受伤职工及时获得医疗救济和经济补偿,这就要求司法实务者在对该行政法规与相关司法解释进行适用时,必须把握正确的方向,即应当以基本权保护主义为视角,以劳动者利益优先保护原则为出发点,对职工的正当利益进行倾斜性保护。法院的任务正是探究立法的旨趣,而具体的案例则是司法实践最好的诠释。  成熟的法治社会,应当充分发挥法院在法律适用中的作用。因此,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作出工伤认定行为时,应当借助相关指导性案例在解决此类行政案件中的风向标作用,更加关注法条背后的立法意图,摒弃不相关因素的考量,注重对弱势职工正当利益的维护,避免“行动中的法”与“纸面上的法”相背离。
其他文献
破产制度产生之初是以债权人利益的实现为目的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破产制度的日渐完善,破产法逐渐形成了对债权人、债务人和其他相关利益主体多元保护的立法理念,以寻求对各
著作权是一种私权,同其他的财产权一样具有独占和排他性,但行使著作权的行为应当有边界。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由于权利人的授权或者相互代表协议或者法定许可的情形获得著作权
摘 要 随着数字化科技的发展,我国的信息事业的发展在21世纪出现了较大的飞跃。在互联网媒体的发展中,我们需要注意到,网络时代的媒体中的视觉设计与传统媒体的视觉设计有着一些形式和内容上的不同。在网络媒体中的视觉设计,其内容不仅包括图片设计,还包括各种多媒体的设计以及文字的设计等。在设计形式上,网络媒体中的视觉传达要更加注意网络环境的特点,加强视觉设计的交互性和实效性,并且在设计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本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