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加深,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遏制世界经济可持续的一大要害。我国作为目前世界上碳排放最多的国家,自是要挑起大担,为化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作出应有的贡献。在我国“201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就强调:要依靠技术进步、“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而制造业又是与碳排放紧密相连的。因此,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探讨碳排放问题将是大势所趋。长江经济带作为我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探究其技术进步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2018年4月26日武汉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问题摆在压倒性位置,“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而当下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模式正处于从总量认知上的“规模扩张”向质量认知上的“提质增效”过渡阶段,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探索长江经济带的低碳发展路径正是顺应了这一模式转变的思路和宗旨。基于此,本文在对核心名词进行内涵介绍和相关理论基础梳理的基础上,首先从技术进步、碳排放以及两者关系几个方面对国内外已有文献作了梳理,捋清该领域的研究进度,找准本文的研究着眼点,即从异质性技术进步的角度探讨其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其次,利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0-2016年的相关数据,从技术投入、技术产出、技术生态位、异质性技术进步四个方面分析了技术进步的现状;基于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公布的碳排因子法测算长江经济带各个省市的碳排情况,从碳排总量、碳排增长率、碳排强度三个方面分析了碳排放现状。然后,先是利用Kaya恒等式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技术进步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作数理推导,再运用前面的理论就异质性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分别作详细分析。接着是实证分析,采用的计量方法主要是动静结合的形式,先用固定效应检验方法从整体、横向、纵向多维度进行实证检验,运用环境规制作为门槛变量进行门槛效应分析,然后再用广义矩估计法(GMM)对上述结果作稳健性检验。主要通过广义式技术进步、环境体现式技术进步、高技术产业体现式技术进步、能源体现式技术进步、资本体现式技术进步五种不同质的技术进步来探究异质性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并加入贸易开放度、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金融发展、城市化程度、人力资本等其他影响碳排放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对STIRPAT模型进行扩展,以期使模型与现实宏观经济更贴合,有力佐证异质性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本文研究得出:(1)总体上看长江经济带五种异质性技术进步都对碳排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能源体现式技术进步、高技术产业体现式技术进步和环境体现式技术进步;(2)异质性技术进步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在上中下游间存在区域差异,表现为下游地区的碳减排效果最佳;同时,在时间推移上还表现出阶段性差异;(3)长江经济带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且社会财富积累、能源结构等因素会促进碳排放增加,一定条件下的对外开放程度、产业结构调整、金融发展等对抑制碳排放的增加,且在环境规制作用下异质性技术进步对碳排放影响存在门槛。最后,本文据此研究结论从碳减排主导动力、协调上中下游、兼顾多方因素全面提质三个方向提出了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