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儿童肺曲霉菌病(PA)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4年6月入住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或临床诊断PA的1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确诊1例,临床诊断17例;其中急性侵袭性肺曲霉菌病(AIPA)16例,慢性坏死性肺曲霉菌病(CNPA)2例;根据是否存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将AIPA患儿分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组(9例),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组(7例);(2)AIPA宿主高危因素:长时间使用多种广谱抗菌药物16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9例,有创机械通气3例,原发性免疫缺陷病2例,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2例,麻疹2例,先天性肺发育不良1例;CNPA宿主高危因素:2例均合并有肺结核的基础疾病,且均有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史;(3)AIPA患儿均有发热、咳嗽、咳痰/痰响,其中5例为经抗菌药物长时间治疗无好转,另11例为经抗菌药物治疗一度好转后重新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组与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组,症状与体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例CNPA患儿均有咯血。(4)AIPA患儿诊断时最常见的影像学征象是片状高密度影,共12例(75.0%),之后依次为结节/团块状实变影9例(56.3%)、胸膜下楔形实变影8例(50.0%)、“晕轮征”5例(31.3%)、胸膜粘连4例(25.0%)、胸腔积液3例(18.8%)、空洞2例(12.5%),未见“空气新月征”;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组“晕轮征”、胸膜下楔形实变影阳性率高于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组(P<0.05)。抗曲霉菌治疗15天~1月复查胸部CT,最常见的征象是结节/团块状实变影、胸膜下楔形实变影、空洞,各5例(55.6%),其次为胸膜粘连4例(44.4%),再次为片状高密度影、“晕轮征”、“空气新月征”,各3例(33.3%),胸腔积液最少,仅1例(11.1%);2例CNPA均可见空洞、空洞内高密度影及“空气新月征”,空洞周围可见片状高密度影,病灶多位于肺上叶。(5)AIPA患儿血清GM实验阳性率高于痰培养及血清G实验阳性率(P<0.05);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组与非中性粒减少症组比较,痰培养、血清G实验、血清GM实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例AIPA患儿进行了肺活检,1例确诊,表现为真菌性肉芽肿性炎,组织纤维化,PAS染色见曲霉菌丝。(7)16例AIPA患儿中14例单独药物治疗,其中13例选择伏立康唑,7例有效,3例无效,3例放弃治疗;1例首选两性霉素B,有效;2例药物联合手术治疗,有效。2例CNPA患儿均首选伊曲康唑口服,有效。结论(1)儿童PA确诊率低,以AIPA多见,CNPA相对少见。(2)儿童AIPA常见的高危因素有长期应用多种广谱抗菌药物、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胸膜下楔形实变影、“晕轮征”及“空气新月征”对儿童AIPA的诊断有提示意义,且前两者在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AIPA患儿中更为多见,而后者出现晚,且阳性率不高。(4)血清GM实验对儿童AIPA有较高的诊断价值。(5)儿童AIPA予伏立康唑治疗,大部分患儿可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