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江经济带作为新时期中国发展的“脊梁”,依托长江流域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其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在全国均占据重要地位,研究近20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状况,探索粮食生产驱动机制,并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评价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现状,可为我国粮食安全和长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基于1990、2000、2005、2010和2015年长江经济带从农业生产状况、科技水平、资源环境状况、气候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5个方面选取的19项指标(共130个市域),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重心转移模型、空间误差模型(SEM)、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面板数据模型和因子分析法,研究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结构和时空格局演变特征,以及粮食生产影响因素,并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评价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状况。研究结果如下:(1)1995-2015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在全国的地位有所下降,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是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的重点区域,稻谷是长江经济带主要粮食作物,占总产量的60%左右,长江经济带稻谷生产力由北向南、由西向东增强;小麦和玉米产量占比依次降低,两者生产力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降低。(2)1995-2015年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热点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和江淮地区5大商品粮基地附近,冷点主要集聚在太湖平原和浙江省。单位面积粮食产量高高集聚、低低集聚与粮食产量热冷点分布有一定相似性。1995-2015年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重心在湖北省内呈现“南下西移”的态势。(3)长江经济带耕地质量东西差异显著,中部地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耕地质量依次降低,1995-2015年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区耕地面积减少迅速,优势耕地流失严重。耕地生产力的高低与耕地质量之间有着较密切的联系,仅江淮地区耕地产出压力随时间增大。(4)长江经济带农业化肥施用量对粮食生产的正向效益有长期性,西部地区粮食生产受化肥施用量影响更为显著;有效灌溉面积和耕地占比对粮食生产均具有正向效益,西部地区高于东部地区,且随时间降低;粮食播种面积对粮食增产的正向效益在2005年达到最高后逐渐降低,东西差异显著,东部最高,西部最低;降水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具有时空差异,1995年局部负向效益明显,2005-2015年显著性正向效益由西部地区向中部地区转移。粮作比、农业机械总动力、气温和自然灾害面积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受时间制约显著,长江经济带的西部地区粮食种植结构有待改善,东部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合理,中部地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过剩;气温升高会造成整个长江经济带粮食减产,中部和东部地区粮食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5)1995-2015年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长江经济带粮食安全空间差异明显,四川省西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较低,低人均粮食占有量的风险长期存在;长江经济带东部的太湖平原和浙江省缺粮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低人均粮食占有量风险有望得到缓解;云南和贵州两省大部分地区粮食基本自足,但存在可持续性风险,重庆市和江西省南部的基本粮食安全保障具有可持续性;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江淮地区是长江经济带长期的优势产粮区,农业生产可持续性良好,粮食安全等级高;成都平原和鄱阳湖平原粮食生产优势及其可持续性有待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