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退耕还林以来的十多年时间,社会经济情况(经济增长等)、劳动力与土地流转市场、农资价格以及农户资源禀赋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国家对于农户生产要素配置效率日趋重视。农业补贴标准持续增加,而退耕还林补贴不升反降。农户加速分化,兼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本研究以河北省为研究区域,根据实地调查数据,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兼业视角入手,以退耕农户为微观分析单位,考察不同类型退耕农户生产要素配置行为,即自退耕以来农户生产要素配置行为动态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综合考察社会经济发展、农业补贴、退耕还林工程等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探究退耕农户这一特殊群体生产要素配置行为机理,为退耕还林等政策制定和优化以及解析一般农户生产要素配置行为规律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研究基础和政策启示。土地要素配置行为分析表明:1999—2014年,退耕农户土地要素配置行为发生了较大变化,体现在土地结构由口粮田占绝大多数向以口粮田为主、转包田次之的结构性调整转变;降低了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增加了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土地集中情况有较大幅度改善;土地流入变化幅度较大而土地流出规模非常小,土地租金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土地面积大的退耕农户在土地要素配置行为上表现更为积极。不同类型退耕农户在土地要素配置行为上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对农业收入依赖性较高的纯农户和Ⅰ兼农户表现出积极的土地要素调整行为,Ⅱ兼农户和非农户土地要素调整的积极性不高,闲置土地的行为更明显。随机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表明,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农业补贴是影响农户土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农业补贴、土地集中情况、退耕还林面积和土地面积是影响农户土地流入行为的显著影响因素,不同类型退耕农户在土地流入行为的影响因素方面有所差异;户主年龄、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有自营工商业或者家庭成员在机关事业单位上班、农机化水平、农业补贴、土地集中程度、退耕还林面积、土地面积、人均GDP是影响农户土地种植结构的显著影响因素,不同类型退耕农户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异。劳动力要素配置行为分析表明:1999—2014年,退耕农户劳动力要素配置行为表现出较大的变化,减少了务农劳动力数量和时间的配置,增加了外出务工劳动力数量和时间的配置,本村务农劳动力数量有所增加;外出务工劳动力年龄在增大、健康状况在提升、女性比例在增加、村干部比例在降低,子女或其配偶取代户主成为主要外出劳动力,外出务工行业选择上的技能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劳动力的兼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纯农户在非农劳动力数量和时间配置上较为保守,其他类型退耕农户的表现则更为积极,随着农户对非农收入依赖性的增加,对于闲暇的需求在减少。健康状况、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年龄等个人基本特征,家庭中有在读成员、不健康劳动力人数等家庭基本特征以及人均GDP对于劳动力的外出务工选择和外出务工时间有显著影响,不同类型退耕农户的影响因素有所差异。资本要素配置行为分析表明:1999—2014年,退耕农户农业生产资料资本投资水平一直较高,而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先增加后减少;不同区域和类型农户农业资本投资构成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差异。粮食作物种植比例、户主年龄、劳动力人数、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退耕还林面积、人均GDP、农业税费、土地集中程度、农业资本价格、家庭收入、外出从业收入显著的影响了农户的资本要素配置比例,不同类型退耕农户影响因素有所差异;粮食作物种植比例、户主年龄、家庭劳动力人数、外出务工劳动力人数、退耕还林面积、土地面积、人均GDP、农机化水平、农业补贴、农业税费、土地集中程度、农业资本价格、家庭收入、外出从业收入显著的影响了农户的农业资本投资,不同类型退耕农户的影响因素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计量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都证实了退耕农户生产要素配置是一种联合决策行为。土地面积是联接退耕农户生产要素配置行为的中介,通过土地面积的变化三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外部经济环境通过影响要素市场价值从而对退耕农户生产要素配置行为产生影响。农林政策也是通过影响土地面积从而对退耕农户生产要素配置行为进行影响的。据此,本研究提炼出了诸如通过提高农业补贴标准促进退耕农户尤其是纯农户和Ⅰ兼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有助于推动退耕农户适度规模经营等政策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