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属于淋巴系统的恶性增殖性疾病,它以小的、外表成熟的淋巴细胞在外周血、骨髓以及淋巴组织中堆积为特征。在西方国家是成人发病率最高的白血病,在我国及其它亚洲地区,CLL发病率相对较低,约占白血病总数的5%,但近年来有增高之势。CLL患者骨髓细胞分裂相较少,常规显带的细胞遗传学很难对其进行诊断,只有40%-50%的患者检测结果为阳性,而对疗效观察及微小残留病的检测则更为困难。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克服了常规技术的许多局限,能同时检测多种基因,分辨复杂的染色体易位和微小缺失,区分间期细胞多倍体和超二倍体等。因此,我们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nterphase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I-FISH)技术,运用五种探针探讨CL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目的:利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有针对性的选择五种探针,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细胞,了解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常见染色体异常情况及其与临床各项指标的关系。对象与方法:选择性收集2005年4月~2008年4月染色体核型分析阴性/无分裂相的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血液科住院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9例,标本为骨髓。诊断标准均符合张之南主编的《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第三版);并收集9例患者的相关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分期(Rai分期及Binet分期)、淋巴结受累情况、骨髓细胞学检查淋巴细胞百分比、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白蛋白含量、乳酸脱氢酶含量以及生存时间。对照组为10例非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患者骨髓。运用四种序列特异性探针P53. D13S25, ATM、RBI,一种着丝粒探针CSP12,利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技术,以10例正常对照的骨髓建立各探针的检测阈值,然后对9例染色体核型分析阴性/无分裂相的CLL患者进行检测。结果:利用10例正常对照的骨髓标本建立各探针的检测阈值。检测结果大于阈值为阳性,小于闽值为阴性。p53与D13S25检测7例患者呈阳性结果,ATM探针检测5例患者阳性,RB1与CSP12探针检测4例患者阳性。9例患者I-FISH检测结果均显示有遗传学异常。初步证实ATM缺失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有显著相关性,ATM缺失阳性的患者更易出现全身广泛淋巴结肿大。结论:1、I-FISH技术适用于CLL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分析,提高了CLL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2、初步证实ATM缺失与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有显著相关性,ATM缺失阳性的患者更易出现全身广泛淋巴结肿大。3、I-FISH检测的细胞遗传学异常是否是CLL患者的重要预后因素,尚需扩大样本量的研究和长期随访观察。